大转型——中国的双向运动

大转型——中国的双向运动

王绍光 香港中文大学政治与公共行政学系教授

采访者:窦元晨

11月8日,北京论坛(2008)“传统与现代的国家建构与政治文化”分论坛乙组第二场在北京大学英杰交流中心举行。香港中文大学政治与公共行政学系王绍光教授做了精彩的讲演并主持了下半场的发言。王教授结合中国国情,作了题为“大转型:中国的双向运动”的发言,提出中国正经历着从“市场社会”到“社会市场”的转型时期,建立社会保障体系,缩小不平等,消除社会中的不安全感至关重要。

反向运动的兴起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的指导思想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决策者不再着力于基本保障和平等,而是追求效率及经济增长的最大化,其他一切都要为之让步,包括公平、就业、职工权益、公共卫生、医疗保障、生态环境、国防建设等。

王教授结合当前世界经济的具体形势,通过卡尔· 波兰尼与哈耶克的对照,借用卡尔·波兰尼的观点,将中国分成从伦理经济演化到社会市场的三个经济阶段:保持伦理经济的199年到198年,追求高效的1985年到1998年,社会政策出现的1999年至今。伦理经济时期,经济关系要服务于人民的基本保障和平等的社会价值,这也使医疗卫生有了很大的改善,居民看病有了基本保障。198年到1999年中国从伦理经济步入市场经济,为了追求增长速度,牺牲了一定的平等。人们的生计完全依靠市场,当市场原则变得无孔不入时,人民的福祉取决于其支付能力。支付能力代表着最好的大夫,最好的药品。而按照卡尔·波兰尼的理论,一个社会向市场经济方向越走越远,肯定会出现一个强大的反向运动—保护人和自然。这也正是王绍光教授所指的“中国的双向运动”。从1999年到现在,这种反向运动逐渐增强,政府通过再分配的方式,施行一定保障机制,把市场重新“嵌入”社会伦理关系之中。

缩小不平等,降低不安全,从“市场社会”回归“社会市场”

王教授指出,伴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中国的城乡差距、地区差距明显,社会中充满了各种风险,他用图表和数据有力地分析了中国社会中严重不平等和不安全的状况。当被问及中央是如何采取措施消除这种不公平时,王教授从中央文件的表述方式上给记者做出了解释。中央文件最初的提法是“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兼顾往往忽略,其实就是不顾),到“一次分配注重效率,二次分配注重公平”(一次分配主要指单位发工资,二次分配指政府的调节),再到现在的“一次分配也注重公平”,我们可以看出政府的变化。

市场机制不仅仅是经济的加速器,它也能无情地割断人们与种种社会群体之间的伦理纽带,使人们成为追逐利益的个体。当市场力量把社会演变为市场社会时,以前依靠集体、家庭、单位的人们必须完全依靠他们自己,而那些生活在社会中下层的个人也就越来越难以负担自己的全部社会责任了。当快速的市场社会中的风险达到最高时,其后果必然是毁灭性的。王教授认为,近年来出台的一系列政策显示,中国政府有意愿也有能力来充当社会市场的助产士,虽然无论在意愿还是能力上二者都有待加强。政府监管:什么该管 什么不该管?

现今世界的经济形势和王教授的政治主张都说明:政府监管已成为必须,而什么是政府应该管的,什么是政府不应该管的呢?对此,王教授认为,一般的政治经济学者在谈论这个问题的时候主要是针对市场失灵部分,而卡尔·波兰尼则强调有三个领域政府是必须保护的——劳动力、土地和货币。劳动力是人,不应该放任不管,不应该商品化,土地也如此。至于货币,最近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证明,它如果变成一种商品,用各种方式去交易,就会像波兰尼所讲的如洪水一般带来灾难;货币如果多了就会造成经济过热,如果减少了又会造成经济紧缩。所以这三个领域都是政府需要管的,没有其它的组织能够做到。

责任编辑:黄一帆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