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文石:明智的伦理抉择——是安全穿越生存瓶颈的唯一指南(2)

潘文石:明智的伦理抉择——是安全穿越生存瓶颈的唯一指南(2)

二、尚未完善进化的现代人

古生物学家把智人分为早期智人和晚期智人(约出现于20万年前)。早期智人,由于脑子还较小(颅容量只有 1150ml),种群数量也很少,使用简单的工具;他们在捕食其它动物的同时,也遭受其它食肉动物的捕食。因此早期智人对当时的生物多样性不构成威胁,而是与其生境中的动植物协同进化。

大约在距今6~10万年前,智人在进化的道路上跃进到了一个全新的阶段,由于脑的发育(颅容量已经达到 1500ml)能制作出新的更精细的工具,被称为晚期智人。随着种群的增长和使用先进工具而大大地提高了捕猎效率,从此人类正式拉开了对其它生物进行斗争和破坏生物圈的序幕。

距今6万年前,当澳大利亚还没有人类的时候,便一直生活着许多巨型陆生动物,如体重达到80-100公斤不能飞的恐鸟;大小如犀牛的巨袋鼠,小汽车那么大的独角陆龟等等。但在距今5.3万年前,第一批晚期智人迁入澳洲大陆之后不久,那些独特的巨型动物便几乎都无一幸免地被猎杀而消失了。 距今1万年来的晚期智人称为现代人。历史记载了现代人仍承袭着晚期智人的本性,一直在全世界的每个角落里充当着杀手的角色:

■ 1500 年前,新西兰的殖民者不出 100 人,竟在很短的时间内杀灭掉 16 万只恐鸟。

■1200年前现代人才首次登上马达加斯加岛,不久后岛上所有 10公斤以上的动物便都消失了。

■有一种形象的说法来形容从晚期智人到现代人的觅食行为:沿着食物链一直吃下去,先吃味美的大型食草动物,再吃凶猛的食肉兽,接着连行动敏捷的小动物也不放过。

上述3个例子表明,从6万年前开始至今,从晚期智人至现代人的杀戮本性没有改变,一旦被他们占据的伊甸园很快便成为屠宰场。

现代人为什么会以如此无知和鲁莽的行为对待自己赖以生存的自然界?其根源需要我们追溯到人类本性的深处。这种本性是从旧石器时代直接继承下来的。近十万年来,从晚期智人到现代人都是生活在一个小的亲戚和朋友的圈子里,那些为了短期目标奋斗的人可以生活得更好,吃得更饱,寿命更长,也能生育较多的后代;而选择长远的人生目标的人,则需要一种天生就有的无私精神,它也有机会在人群中世代相传,但就人类演化的目前阶段而言,其 DNA 的突变及得到环境选择的时间还太短,使那些具有长远目标及无私精神的可贵品质还无法在种群水平上集中地形成。因此现代人在很大程度上依然秉承着智人祖先的本性,还是一个进化尚未完善的相对不变的物种。

责任编辑:黄一帆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