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荣幸能在钓鱼台国宾馆这样一个充满历史气息的场所里,向2008北京论坛诸位尊贵的客人发表讲话。我同样还要感谢北京大学的工作人员,是他们的辛勤工作使得这次活动得以举办。
今年的论坛,在“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文明的普遍价值和发展趋向”这一主题下,将通过五个分论坛来讨论我们如何能够达到人类文明与文化在普世价值观基础上的和谐发展,而同时又保留多样性,保护全球环境。
作为进行这些讨论的前提,我们应该首先认识到21世纪的一大主要趋势,那就是空间有限的地球正在日益缩小。直到最近,人们还认为地球是无边无际的,资源是采之不尽的,并且其再生能力是无穷的,我们人类的活动对巨大的地球影响微乎其微。
然而,戏剧性扩张的人类活动现在使地球不堪承受,并使得地球的大小相对于人类活动来说,日益缩小。另外,作为全球化进程的结果,从20世纪的后半叶起,我们看到人员,金钱和商品在国境线间加速流动,自由度越来越高。更为重要的是,信息现在在世界范围内进行着即时性的流动。如同最近金融危机迅速从美国扩散到到全世界一样,我们的经济利益已然全球化,同样的,我们的文化,社会和学术活动也是如此。
现在,我们面对的是一个有限的地球。而这反过来又带来了一些严重的全球性问题,例如环境恶化,资源消耗等等。一个有力的例子就是,我们现在富裕的文明所排放的二氧化碳正在造成全球变暖,这需要我们的密切关注。
因此,当我们思考文明间的和谐发展时,我们需要研究可以在人类文明和有限的地球间产生持续和谐的方法。
毋庸置疑,在谈到文明间的和谐发展时,一种文明或文化不能够以其他文明或文化的衰败作为其发展的基础。相反,多种多样的文明和文化需要在相互理解和尊重的基础上和谐发展。
因此,在推动全球可持续性时,我们应该记住一个重要的因素:文化多样性。举个例子来说,人们为了应对全球变暖而制定了一系列的措施,其中的每一种都是人们通过综合几个专业学科的知识而总结出来的,具有普适意义的解决方案。然而,这些方案需要经过整合,以适合每个地区特定的生态,社会和文化特点。
换句话说,全球可持续性的建立只有通过针对每个地区特点的独特整合过程才能实现。也就是说,对文化多样性的尊重一定是全球可持续性建立的基础。
那么,大学应该扮演什么样一种角色呢?
首先,大学需要“建构知识”,将零碎的知识以一种对我们解决当前问题有用的方式整合起来。第二,我们应该通过知识创新,在社会变革中扮演“发动机”的角色。第三,我们应当把大学校园作为社会实验的基地。最后也是最为重要的作用,是在全球化大潮中保持文化的多样性。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