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解释大学的这四个作用之前,我想先提醒各位,我们今天所面临的问题是复杂和相互关联的。
正在发生的,就有一个鲜明的例子。为了应对全球变暖,人们推广用生物燃料代替化石燃料,而这又引发了一场严重的全球“粮食危机”。可见,解决一个问题可能会造成另外一个问题,使得对数个重要议题的同时处理变得困难,这些议题包括二氧化碳的减排,自然和谐、资源循环利用性社会的建立,减少贫困和维护文化多样性。
在处理这些复杂相互关联的问题时,除了基础的科学,我们还必须建立跨学科和实践的科学。
不幸的是,当今的大学还没有真正准备好接受这一重任。由于20世纪学术知识爆炸性的增长,要以一种综合系统的方式与海量的知识保持同步是很困难的。因此这不仅仅造成了学术研究的细分,还造成了它的门类化。很多研究者退回到他们自己独有的专业领域进行研究。这样,我们发现我们已经不能将所有有用的智慧和信息加以充分利用。
这就是我所讲到的大学的第一个作用:“知识的建构”。这是一个过程,它将位于多个细分化的领域里的知识整合起来加以有效利用,以解决我们所面临的复杂并相互联系的问题。这一知识建构的过程反过来又能促进国际上很多不同领域里学者的合作。
其次,我们需要建立一个新的过程,我们称之为“知识创新”,它将使得大学和社会之间的合作变得更加广泛和有远见,并将大学转变成学术、社会和经济变革的发动机。
到现在为止,大学和政府间,大学和产业间以及其他形式的合作被用来产生新的知识,然后由大学向社会传播。在这些合作活动中,大学的角色倾向于被动,在现在这已远远不够。
虽然还未发展完善,但“知识创新”是一种主动的,互动的,行动导向型的,自我创造型的过程,它的基础是大学和社会之间的合作。
大学角色其三是“社会实验的平台”,这指的是大学的校园在大学和社会的合作基础上,可以成为可持续性的试验站。
我本人以前曾以一名能源工程专家的身份,从学术的角度研究环境问题。今天,作为东京大学的校长,我同样在致力于实现一个本地可持续性社区的计划,以大学作为中心,并从一个实际的角度出发。依靠与市民,地方政府和公司的合作,我们将我们其中一个校区作为建立可持续性未来城市的基地。另外,我们启动了一项可持续性校园计划,减少我们自身的二氧化碳排放。
有了大学承担起这种实验场的角色,就有可能创造出符合本地自然、经济、社会和文化状况的合适模型。通过检验这种实验的结果,我们就可以将本地模型发展成为普适模型。同时,还可以向学生教授在未来可持续发展的社会里生活的态度和技巧。
最后,我们第四个任务,是在全球化的大潮中保持文化的多样性。到目前为止,大学在保护研究和教育领域里文化的多样性方面,作用有目共睹。此外,今天的大学要需要进一步推动文化、社会和知识的多样性。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