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个广泛的误区认为地区文化应该和所谓的“全球文化”看齐,并由此将全世界的文化进行标准化。与此相反的是,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我们同样看到了地方多样性意识的觉醒。
随着校园里来自不同文化,宗教,说不同语言的学生、学者越来越多,大学之间的交流在增多。大学不仅仅需要对多元的社会开放,还需要在自身内发展多元性。正是通过合作的机制与来自多元性的争辩,知识才得以产生。这种机制还将能够使我们对所面临的挑战做出广泛和灵活的应变——即使是那些人类从未经历过的挑战。
大学作为一个知识分子的微观世界,应该成为一个真正的社会的微观世界,在这里,来自不同背景的研究者和学生共聚一堂。只有在这种环境下,一种跨越国家和地区界限,有着宽广视野的人力资源才能得到培养。
接下去,我想谈谈网络的作用。到现在为止,为了学术和文化的互动的目的,大学间交流在很多所大学间得到展开。比如在应对全球可持续性这一问题上,由于单独的大学无法独立处理这些议题,大学间的网络被建立起来,在很多不同学科领域间建立起联系。
然而,为了使这些网络运转更加有效,我们必须朝着在现有网络间建立相互联系机制的方向前进。这是一个我们称之为“网络之网络”的过程。通过建立这样一种网络之网络,我相信我们有可能在世界各个大学之间建立起跨学科的合作,并帮助推动地区特有文明和文化的发展,同时为全球文明和文化的发展做出贡献。
要在这方面取得成功,很重要的一点是“网络之网络”必须不仅仅用来加强发达工业国家研究机构的联络,还必须将发展中国家的研究机构包括进来。
网络对于大学教育也是很重要的。就在昨天,我们举办了“BESETOHA”大学校长会议,“东亚四大学论坛”。这一网络包括了日本东京大学,中国北京大学,韩国首尔国立大学,以及越南河内国立大学。
在那次会议上,我们讨论了教育交流的议题。通过对现有网络的使用,这四所大学建立了稳定的交流机制,目标是建立区域内的共同文化,而同时又尊重相互间的差异,以及共同努力弥补相对不足之处。
为了研究和教育的目的,每个成员大学带来在它们各自国家产生的本地问题及其解决方案。这对推动合作,以及东亚区域内问题的建设性解决,敞开了大门,交流的结果在各个大学的研究和教育项目中得到利用。
我相信 “网络之网络”的建立将在我们的网络与世界上其他网络建立联系的过程中起到有效的作用,并将向全世界传播我们合作的成果。
在BESETOHA上,我们同样还组织学生的小组讨论。比如去年,来自四个成员大学的学生讨论了在东亚区域的文化传统下,如何共同应对环境问题。大学需要培养学生超出本国或本地区的国际视野,理解他国或地区的文化,而同时保持本地或本地区的视角。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