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完善民意表达机制,协调利益关系
多种方式创新民意表达机制
以信息技术促进政务公开。公开透明是互信与理解的基本途径。一是建立信息公开平台。广东省湛江市“村务e路通”信息公开平台,运用信息化手段有效解决了村务公开的一系列难题,提高了村务公开的全面性和透明性。二是改善与网民的关系。安徽省芜湖市从2003年开始相继开设“市民心声”专栏、市民论坛、“市民心声网”、芜湖新闻网,通过网络传递社情民意,立章建制将网络问政落到实处,在政府和百姓间架起“连心桥”。
以体制创新建立回应机制。回应是持续沟通的前提。一是建立统一的民生服务平台。江西省九江市政府“民声直通车”通过统一的民生服务平台,使各类民生诉求能够高效反映和解决,建立了权威的问题解决机制,创造了责任明确、反应迅速的良好局面,使受理及处理民生问题有始有终。二是创新决策与管理机制。湖南省长沙市通过“对话长沙”、“网络问政”等形式,畅通政府与公众互动沟通渠道;通过专家咨询论证、公众意见征求、重大事项社会听证、市民代表列席市长办公会等形式,搭建公众参与行政决策的平台;通过全面推行政务公开、大力强化社会监督、实施重大事项公示等形式,搭建公众参与的监督平台;通过创新公众参与政府重大决策效果评估机制、创新公众对政府绩效考核评估机制,不断创新公众参与行政评估机制。通过创新体制机制,完善了政府决策和管理,促进了社会和谐稳定,形成了公众参与决策和管理的“长沙模式”。
建立和完善各类利益协调组织
社会组织是实现社会协同的重要保证。一是创新群众性“维稳组织”。山东省新泰市组织创建以人民群众为主体的“平安协会”,注重引导、培育、规范,推动平安协会良性、有序发展,创新“维稳机制”。二是发挥工会的重要作用。成都市打破城市工会的地域界限,打破城市工会属地化管理的体制界限,实现输出地与输入地工会维权资源的整合,协商沟通,优势互补,联动维权。
关注人民生活,夯实民生基础
社会管理意义上的民生事业更多是防止社会弱势群体跌入社会安全网之下,引发社会不公,甚至社会风险。一是及时把经济发展成果转化为人民生活品质。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在经济总量快速扩大、发展方式不断优化的基础上,把转化发展成果、共享全面小康作为构建和谐社会、夯实社会管理的重要基础,该区实施“和谐区创建行动纲领”和“幸福民生40条”,积极构建公共服务体系,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二是贴近人民生活发展民生事业。上海通过政策扶持和支持,鼓励社会组织吸纳大学毕业生,搭建平台,为社会组织招聘大学毕业生提供便利,充分吸纳人才,充分利用社会组织平台吸纳就业,提升社会组织专业能力,为吸纳就业做出积极贡献。
二、改革流动人口管理方式,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
改革流动人口管理方式
一是积极破解户籍制度难题。成都作为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的试验区,近几年一直在做打基础的工作。在教育、城乡居民医疗、住房保障等方面,逐步推进城乡一体化,农村的基础设施、社保、医疗等方面都得到很大改善,并基本实现了城乡居民基本公共服务和福利待遇的均衡。二是发挥社会组织在流动人口管理中的作用。浙江省慈溪市以社会融合为目标,通过建设“和谐促进会”,发挥社会组织在基层社会管理中的作用,广泛吸收外来人口参加社会管理,大大增进了新老市民之间的利益协调和认同,促进了社会协同管理和自主治理。
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
一是鼓励企业参与老龄化事业。杭州市搭建企业参与居家养老服务提供的平台,与企业分工、协作,充分调动企业的积极性并利用其优势,联合政府、服务商、社区、公众等共同构成了公共服务供给的协作网络。二是以信息技术创新老龄服务。苏州市沧浪区走信息化养老之路,在全国率先打造了一个“围墙是虚拟的、养老是实在的、运作是科学的、服务是优质的”,且能够覆盖全区老人需求的新型养老机构――“虚拟养老院”,有效降低了养老成本,提升了养老效率,改善了老人生活质量,推动了养老产业发展。
三、探索城乡社区治理模式,做实基层社会管理基础
探索网格化管理模式
在网格化基础上,建立数字化管理系统。一是以网格化激发基层活力。北京市东城区东直门街道办事处提出了社会服务管理的“管理网格化、服务零距离”理念,大胆探索、全力推进网格化社会服务管理的试点工作,激活了基层社会管理与服务的微观主体,激发了基层政府、社会组织、社会团体、居民群众参与社会管理与服务的热情,并实现了政府与社会组织、政府与居民群众的良性互动。二是通过网格化提升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北京市朝阳区在借鉴东城区网格化管理的基础上,逐步将人口管理、消防安全、食品安全、社会保障、为民服务、单位管理等纳入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实现了从对部件、事件精细化管理向城市综合管理的精细化转变。三是通过网络改善公共服务供给。湖北省宜昌市紧紧围绕社会服务管理创新“社情全摸清、矛盾全掌握、服务全方位”的目标,建立社区网格化综合服务管理机制,理顺政社关系,强化基层基础建设,以信息化建设为支撑,在社区服务管理体制机制上大胆创新。
发挥社区自治的作用
充分发挥社区服务和社区自治的作用。一是在服务中实现自治。天津滨海新区打造“泰达社会服务中心”和社区居委会,作为社区治理的“两个引擎”,提高社区治理的专业化水平,为社工制定科学的量化考核指标,发挥激励机制的作用。二是规范基层民主治理机制。浙江省温岭市新河镇通过公众参与政府预算编制、人民代表大会审查与修改预算草案、公众监督政府预算的执行,使预算资金的分配更加公平合理,并以此为平台进一步推动基层人大改革。三是努力创造社区融合的环境,不断提高社区认同。重庆市巫溪县探索政府主导下的“自治、共治、法治”多元共生的“包容式治理”模式:用价值包容弥合分歧,以统一思想凝聚人心;用空间包容融合社会,以促进不同人群在城市和谐生活;用组织包容凝聚群众,对“熟人社会”进行动态管理;用文化包容传承历史,最终形成集体认同。
四、完善社会管理格局,激发社会活力
理顺政府和社会的关系
一是以行政体制改革推动社会创新,珠海市按照“市一级主要抓规划统筹和政策引导,区一级主要抓经济社会发展和城市管理,镇街一级主要抓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政府职能分层管理新体系”的工作要求,以镇街为枢纽,镇街以社区建设为中心,以促进社会和谐、优化发展环境为目的,以责权利相统一、人财物相匹配和基层组织建设为保障,全力推动镇街职能转型,集中力量抓基层、打基础。二是探索建立“枢纽型”社会组织。北京市探索构建起了以工、青、妇等人民团体为骨干的社会组织“枢纽型”工作体系。“枢纽型”社会组织负责开展对本领域社会组织的联系、服务和管理,发挥政治上的“桥梁纽带”作用、业务上的引领聚合作用和日常管理服务上的“平台”作用。目前市级层面已认定了两批22家“枢纽型”社会组织并发挥了积极作用。三是改革社会组织登记管理方式。深圳选择敏感度较低、风险较小领域的行业协会作为突破口,改革行业协会登记管理体制,并逐步扩大改革领域。坚持培育发展与监督管理并重的方针,渐进式改革,创新培育扶持政策,并建立综合监管体系。
推动社会组织创新
一是完善社区社会组织的治理结构。青岛市李沧区以社区协调理事会为平台,通过建立社区组织交叉联动的运行机制,搭建起社区组织多元互动的平台,形成以社区居委会为主体、以社区组织多元参与为基础的“社区组织有效联动式”社区治理结构,极大地提升了社区管理服务水平。二是推动农村经济组织发展。山东省平邑县九间棚村,以“开发金银花,造福全社会”为宗旨,从社会组织管理入手,发起成立了平邑县金银花协会、临沂市金银花协会和中国经济林协会金银花专业委员会以及区域性金银花专业合作社,形成了“协会、合作社+企业+农户”的新型农业经济管理模式,改变了金银花经济管理无序状况。
五、优化体制机制,提高社会管理效率
依靠科技进步,完善工作程序
一是发挥信息技术在决策中的基础性作用。安徽宿州市将现有网络服务资源整合成统一的联动网络服务系统,建立起“网络明政、网络问政、网络施政”三位一体的“政民互动”网络平台,努力实现“公共信息透明化、参政议政在线化、政府决策互动化”。二是改革工作流程,提高服务质量。上海对原来的政务受理流程进行了重新梳理,从政府职能定位的角度看,该取消的取消,该精简的精简,该优化的优化。
培养社会工作人才,提升社会管理专业化水平
一是把人才培养和专业机构建设放在重要位置。上海率先在全国开展了包括社区服务、社区管理、社区工作、社区自治等在内的全面的社区建设实践,着力打造具有合理结构的社工人才队伍,培育具有品牌效应的社工专业机构,形成具有上海特点的社会工作体系。二是积极发展民间社会工作队伍。深圳发挥民办社工机构主体作用,坚持社工专业化职业化方向,初步探索出本土社会工作发展的新模式,使深圳社会工作快速大规模发展,社工实务总体开展良好,社工人才队伍初具规模和专业水准,社工服务专业性得到保持,社会认同和支持度迅速增强,基本建成具有特色的社会工作体系。三是探索欠发达地区社会工作队伍建设的方法。江西在探索建立欠发达地区现代社会工作制度的过程中,重点解决了欠发达地区专业人才缺乏和社会工作机构不够健全的问题,将社会工作的理念方法融入传统工作,通过社会工作实务,充分发挥社会工作人才的作用。(原题为社会管理创新一城市一样本)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