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招生:高考改革“半成品”
旨在解决高考“独木桥”的自主招生考试改革已走过近10年时光,在经过社会认同、质疑、批评之后,自主招生是继续扩大规模,还是通过反思做好顶层设计
“现在内部正在讨论自主招生改革,不太好过多发表观点。”中国教育学会常务副会长谈松华在接受《中国新闻周刊》采访时对此话题略显谨慎。
进入11月份,中国部分名校2012年的自主招生新政相继出台,其中有些高校新政细则规定被媒体报道称“考生应孝顺父母”“为贫困县设推荐指标”“要求家中三代无大学生”,这些消息立即引发社会热议。
11月22日,教育部办公厅发出通知,进一步明确试点工作定位,高校自主选拔录取试点的招生对象主要是具有学科特长,以及全面发展且具有创新潜质的考生。
有媒体据此解读,教育部进一步明确自主招生的定位,有纠偏意味。
“目前自主招生考试严重背离当初试点的初衷,应该予以规范。”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教育体制改革研究室副主任王烽在接受《中国新闻周刊》采访时如此说。
由赞扬到质疑
自主招生缘于多年的高考存废之争,也称“统独之争”。“统派”学者认为统一高考是适应中国国情的招考制度,应该坚持实行;“独派”学者认为应该取消统一高考制度,代之以单独考试等多样化的招考制度。
作为“统派”代表之一的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长刘海峰向《中国新闻周刊》回忆称,1997年7月7日(当年高考第一天),时任国家教委副主任张保庆在检查北京考点时强调, “高考改革最终目标是把高考权下放到地方和高校。将来逐步做到由各高等学校根据各自专业特点选择考试科目和门数,考生可根据自己的意向,选择要报考的高校及专业所要求的科目和门数,从而使学生和学校都增加选择的范围和余地”。
在当时,这一说法被教育界理解为高考改革的最终目标就是取消高考,各高校单独招考。此后多年,每逢高考之时,高考存废之争就愈发激烈。
2001年,经教育部批准,东南大学、南京理工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在江苏省内首次尝试高校自主招生改革。
随后不久, 2003年,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22所高校开展自主选拔录取改革试点工作。从2006年开始,复旦大学和上海交大也进行“自主选拔录取改革试验”。
刘海峰认为,与从2003年22所高校开始的“自主选拔录取改革试点”有一点最大的不同,复旦、上海交大这两所高校以面试成绩作为录取的主要依据,而高考成绩只作为参考依据,当时被称为“破冰之举”。
2006年3月,新华社以《真正意义上的改革——复旦自主选拔三大问题解析》为题进行了报道,并且引用教育界人士的话称:这是继高校实施保送生、优秀生自主选拔、5%自主招生选拔等政策后“真正意义上的高校自主招生改革”。
彼时,对于自主招生改革,媒体赋予一片赞誉之声。
当年复旦、上海交大招生录取名单公布之后,被录取考生按照规定依然参加了高考。细心的媒体发现,对比参加自主招生的考生的高考成绩可以看出,大部分考生凭借高考同样可以被录取到这两所学校,重合率达到95%以上。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