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实自主招生中,更多的是偏重笔试,面试很随意,基本是十几分钟就面试一个学生,甚至有的只是书面面试。”一位不愿具名的中学校长透露说。
这位校长抱怨道:“自主招生已经俨然变成了‘小高考’,成为中学教育新的指挥棒。疲于奔命的考生、迷茫的中学教育工作者、焦虑的家长,特别是一些重点中学不得不围着自主招生转。”
更有在教育一线的教师撰文批评指出,“统考在一定程度上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相对忽视德育和体育、学校缺少特色等弊病。但自主招生就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些应试教育的弊端吗?从目前所有进行自主招生的高校的实际运作情况来看,显然并没有使高考的压力得到一丝缓解。相反,倒是大有催生另一种应试教育的趋势”。
今年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四中校长刘长铭认为,从选拔的方式来看,“自主招生应该是传统纸笔考试的补充,但如果还是用纸笔考试,意义并不大”。从题目内容来看,“如果仅仅是觉得高考的题目太容易了,再出点难题来考学生,意义也不大”。
王烽认为,自主招生考试的初衷是为了给那些具有学科特长、创新潜力的学生在统一招生之外开辟的人才通道,但是目前的自主招生联盟演变成了“第二高考”,严重背离了自主招生改革的初衷。
亟须顶层设计
去年7月颁布的《国家教育中长期发展规划纲要》对推进招生考试改革提出了制度设计:探索招生与考试相对分离的办法,政府宏观管理,专业机构组织实施,学校依法自主招生,学生多次选择,逐步形成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制度。
按照上述制度设计,王烽认为,自主招生的本意是招什么样的学生由高校自己决定,由考试机构进行服务的一种模式。政府只负责监督,保证公平性。
3月,教育部副部长杜玉波对外表示:“教育部要求试点高校着重对学生综合能力、学科特长和创新潜质进行考查;积极探索学校考核与高考、高中学业成绩及个人成长记录相结合的综合评价选拔方式;尤其高度重视联考的考试安全及公平性。”
“目前高校自主招生改革动力不足,原因在于高校自身不愿承担责任,比如招什么样的学生,需要什么样的社会评价服务,是由高校自己定的,这样一种模式在招考人员、招考周期上会发生很大变化,这一变化势必会增加改革成本和风险。”一位不愿具名的教育部门人士分析说。
上述人士透露,关于高考改革调研报告已上交教育部门,目前高考改革方案正在起草过程中,估计明年能出台,“教育部门领导已经意识到目前自主招生存在的问题,他们也认为这和当初的制度设计不一样了。”
据参与高考调研报告的人士表示,目前的自主招生考试已经严重影响了中学的教学秩序,导致很多学生为了报考而犹豫不决,甚至有一名学生产生跳楼倾向。
程方平认为,自主招生考试只是高考的一个补充,高考改革应谋划顶层设计,不能总摸着石头过河,出了问题就叫停,这样会付出高额改革成本。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