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英专家:中国医改须放开社会资本准入门槛(2)

中英专家:中国医改须放开社会资本准入门槛(2)

核心提示:当下的英国全民医疗服务体系更接近于中国建国初期的合作医疗。在英国,除了一些类似视力、牙护等特殊项目之外,居民的医疗服务全部免费,而政府体制之外的私营医疗服务比率不足2%。但是,这一基于居民纳税和政府拨款支撑的医疗制度,如今面临着开销的无底洞。

这种医生与患者之间新的“契约”关系建立的前提,就是引入良性的市场机制。这样一来,医患关系才有可能从“患者的病患越大,医生越受益”向“病人越健康,住院次数越少,医生的收益越多”的双赢局面转变。

“这也让医生的本性回归。”中华医学会全科医师分会副会长兼任秘书长顾媛告诉《中国新闻周刊》。

今年7月,《国务院关于建立全科医生制度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发布,“全科医生”这一理念将首次在国内出现,并主要在基层医疗机构承担预防保健、常见病多发病诊疗和转诊慢性病管理、健康管理的一体化服务,被视为其辖区内居民健康的“守门人”。

然而据有关人士透露,关于“全科医生”这一指导意见一经出台,就已经被某些部门行政机构视为“颠覆性”文件。在北京,医疗机构为了防止“家庭医生”外流,鼓励其留在基层医疗机构,曾将调整待遇的报告提给人事部门和财政部门,但两个部门均反对提议。

此外,《指导意见》文件还试验性地提出了职业医生的从医注册自由。根据该意见,取得执业资格的全科医生,不仅可以在一个地点注册,也可以根据需要多点注册。

中华医学会全科医师分会副会长兼任秘书长顾媛认为,这将解放职业医师,医师可根据自己的能力和自身选择,在任何地方自行开诊所,或与别人合伙开诊所。

“中国医生的自由可能要从全科医生这个领域取得突破,并获得公共的认可,变成一个真正的职业。这样一种职业应该是让医学界能够回归医生的本性,放开手脚,释放能量。那时,我们的医疗改革就有可能实现,”她说。

“姓公姓私”的争议

从新医改启动前征求意见稿出台开始,医疗服务该由政府和公办医院为主导,还是充分引入优质的社会资源形成市场竞争,就是一个争议性的命题。

一位北京居民申女士表示,由于体质薄弱,她时常去一家二级甲等医院做检查。她最不理解的是,每次医师都必须让她先做数百元的B超检查,并且再开上数百元的消炎药。

“医生会问我有没有医疗保险,我老实地说有,于是她就开了好几行字的中西药,一算有六百多元,”申女士说。

此外,官办医院对优质医疗资源的垄断地位,还造成了人们获得对高质量医疗服务的困难。在集中了最多医疗资源的国家和省市大型医院,问诊的患者仍然踏破了门槛。

“看病难”,也和药价虚高等问题一起,共同弱化了三年新医改的积极作用。

可以说,医疗服务的种种弊端,仍然集中在实现“公益主体”的公办医院里。而由于准入的门槛过高,不乏竞争实力强的民营医疗机构,业务基本集中在体检、计生疾病等“边缘”领域。而在政府主导的综合性门诊方面,在起跑线上就输给了公立医院。在部分城市的公立医疗机构周围,甚至存在官办医院周边不允许民营医疗机构存在的地方性规定。

“这说明医改行政部门相信,行政控制是进行医改最好的方式。如果再上升到理论,就是政府认为市场解决不了医疗改革问题,”中国社科院经济研究所王震研究员说。

但一些地方的实践却表明,市场竞争可能会比政府提供更优化的方案。

 

责任编辑:杨柳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