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瓦·普列汉诺夫《马克思主义的基本问题》一书批注[210]
格·瓦·普列汉诺夫《马克思主义的基本问题》
1908年圣彼得堡版
[第23—24页] 唯心主义者先是把思维变成独立的、不依赖于人的本质(“自为主体”),然后宣称:在它之中,在这种本质中,存在和思维的矛盾解决了。因为单独的、独立的存在是为它这种不依赖于物质的本质所固有的。这种矛盾真的在这种本质中解决了,这种本质是什么呢?是思维。而且这种思维是不依赖于其他任何东西存在着的。但是,对矛盾的这种解决,纯粹是形式上的解决。这种矛盾所以得到解决,象我们在前面已经说过的,仅仅是因为取消了矛盾的要素之一,即不依赖于思维的存在。存在似乎单纯是思维的特性,当我们说某个对象存在着,这只是说,它在思维中存在着……存在并不是指在思想中存在。在这方面,费尔巴哈的哲学比约·狄慈根的哲学要明确得多。费尔巴哈指出,“证明某物存在着,这就是证明它不是
仅仅在思想中存在着……”[注:《费尔巴哈全集》第10卷第187页。]
[第28—31页] 唯物主义历史观首先具有方法论的意义。恩格斯很明白这一点,他写道:“我们最需要的不是干巴巴的几条结论,而是研究(dasStudium);结论要是没有使它得以成为结论的发展,就毫不足取……”[注:《遗著》第1卷第477页。(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第642页。——编者注)]
总之,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唯物主义方面的最伟大的功绩之一,就是他们制定了正确的方法。费尔巴哈竭尽全力反对黑格尔哲学的思辨要素,以致他很少重视和利用黑格尔哲学的辩证法要素。他说:“真正的辩证法决不是孤独的思想家同他本人的对话,而是‘我’和‘你’的对话。”[注:《费尔巴哈全集》第2卷第345页。——编者注]但是第一,黑格尔的辩证法原来也没有“孤独的思想家同他本人的对话”这种含义;第二,费尔巴哈的意见正确地规定了哲学的出发点,但不是规定哲学的方法。这个空白已经由马克思、恩格斯填补起来了,他们知道,如果由于反对黑格尔的思辨哲学而忽视他的辩证法,那是错误的……
许多人把辩证法和发展学说混同起来,而事实上辩证法就是这种学说。但是,辩证法和庸俗的进化“理论”有本质区别,后者完全是建立在这样一个原则上的:无论自然界或历史都不发生飞跃,世界上的一切变化只是逐渐进行的。黑格尔早就指出过,这样理解的发展学说是可笑的,毫无根据的……
[第33页] 总之,他[注:指恩格斯。——编者注]是用存在的辩证特性来证实辩证思维的权利的。在这里,也是存在本身决定思维……
[第39页] 可见,地理环境的特性决定生产力的发展,而生产力的发展又决定经济关系以及随在经济关系后面的所有其他社会关系的发展……
[第42页] 和生产力发展的每个阶段相适应的是一定性质的武装、军事艺术以及民族间,更确切些说,社会间即部落间的法律。游猎部落不能建立巨大的政治组织,这正是因为它们的生产力水平很低,它们为了寻找生存资料,用一句古代俄罗斯的形象的话来说,不得不各自东西,分散为一些小小的社会集团……
[第46—47页] 在马克思看来,地理环境是通过在一定地方、在一定生产力的基础上所产生的生产关系来影响人的,而生产力发展的首要条件就是这种地理环境的特性……
[第65—66页] “经济结构”的性质和这个性质发生变化的方向,不是以人们的意志,而是以生产力的状况为转移的,是以由于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而在生产关系中所发生的、而且为社会所必需的那种变化为转移的。恩格斯用下面一段话来说明这一点:“人们自己创造着自己的历史,但是到现在为止,他们并不是按照共同的意志,根据一个共同的计划,甚至不是在某个特定的局限的社会内来创造这个历史。他们的意向是互相交错着的,因此在所有这样的社会里,都是那种以偶然性为其补充和表现形式的必然性占统治地位。”[注: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9卷第199—200页。——编者注]在这里就决定了人的活动本身并不是自由的,而是必然的,即合乎规律的,也就是说,是能够成为科学研究的对象的。因此,历史唯物主义始终认为环境是由人们改变的,同时它也首先使我们能从科学的观点去观察这种改变的过程。所以我们有充分的权利说,唯物主义历史观给所有想成为科学的人类社会学说提供了必要的序言……
[第68页] 在没有阶级划分的原始社会里,人的生产活动直接影响着他的世界观和他的审美感……
[第81—82页] 如果我们想简短地说明一下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现在众所周知的“基础”对同样众所周知的“上层建筑”的关系的见解,那么我们就可以得到下面一些东西:
(1)生产力的状况;
(2)受生产力状况制约的经济关系;
(3)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上产生出来的社会政治制度;
(4)部分地由经济直接决定的,部分地由经济基础上产生出来的全部社会政治制度决定的社会人的心理;
(5)反映这种心理特性的各种意识形态……
[第98页] 譬如拿我们现代的土地问题来做一个例子吧。在聪明的地主—立宪民主党人看来,“强制转让土地”(即跟“公平报酬”的数量成反比)多少是一种悲痛的历史的必然性。而在力谋获得“土地”的农民看来,恰恰相反,只有这“公平报酬”多少是一种悲痛的必然性,而“强制转让土地”却是他们的自由意志的表现,是他们的自由的最可贵的保证。
我们在讲这一点时也许接触到自由学说的最重要的一点,而恩格斯没有提到这一点,这只是因为进过黑格尔学校的人无需任何说明就懂得这一点……
费尔巴哈和狄慈根。24[注:指普列汉诺夫的书第24页(见本卷第445页)。——编者注]。
载于1958年《列宁全集》
俄文第4版第38卷
译自《列宁全集》俄文第5版
第29卷第455—458页
注释:
[210] 格·瓦·普列汉诺夫的著作《马克思主义的基本问题》写于1907年11—12月,1908年5月由我们的生活出版社出版。列宁在《卡尔·马克思(传略和马克思主义概述)》一文的参考书目中,称它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及历史唯物主义作了最好的论述的著作之一(见《列宁全集》第2版第26卷第89页)。——445。
本文关键词:
金冲及
相关阅读
精选专题
精选文章
- 文化惠民,让精神力量在烟火气中生长
- 徐辉冠: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人类学价值——写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20周年之际
- 2025年前三季度北京经济展现出强大的韧性、创新与活力
- 【新思想引领新征程】不断提振干事创业的精气神
- 快评丨“五年规划”,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 “新、高、绿、强” 牢牢把握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公报鲜明特征
- 陈昭彦: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与青藏高原实践
- 文旅市场“热”力足,点燃经济发展强引擎
- 周峰:中国理念与中国智慧的集中展现——深刻把握《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五卷的逻辑旨向
- 展示发展新成果,促进农产品消费
精选视频

读懂中国的五年规划
如何继续传承和发扬伟大抗美援朝精神
伟大抗美援朝精神的时代价值与现实意义
始终发扬为了人类和平与正义事业而奋斗的国际主义精神
始终发扬为完成祖国和人民赋予的使命、慷慨奉献自己一切的革命忠诚精神
始终发扬不畏艰难困苦、始终保持高昂士气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