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释[68]——[99] 

注释[68]——[99] 


  [68]  《黑格尔<逻辑学>一书摘要》写在3册笔记本中,这3册笔记本编有总页码(第1—115页),并分别标明《黑格尔<逻辑学>。Ⅰ》、《黑格尔<逻辑学>。Ⅱ》和《黑格尔<逻辑学>。Ⅲ》。列宁还在第1册笔记本的封面上写了整套笔记的总标题《哲学笔记本。黑格尔、费尔巴哈及其他》,在封里上写了《黑格尔全集》各卷的内容。手稿前4页写在粘贴于笔记本上的方格纸上,它们比笔记本的幅面小些,但和写着《费尔巴哈全集》和《黑格尔全集》卷目札记的那张纸(见本卷第335—336页)一样大。这说明《黑格尔<逻辑学>。Ⅰ》笔记本比1914—1915年的其他《哲学笔记本》(见注32)开始得早。在第2册笔记本的封面上标有:“注意第76页”(在这一页上开始了《概念论》第3篇《观念》的摘要——见本卷第162页)。在第111页末尾(第3册笔记本)标明列宁写完摘要的日期:“《逻辑学》完。1914年12月17日”。摘要在第115页上结束,接着是几张空白纸,而在《黑格尔<逻辑学>。Ⅲ》笔记本最后两页上写了《关于论述黑格尔的最新文献》札记(见本卷第336—340页)。在作《逻辑学》摘要的同时,列宁还摘记了《哲学全书》第一部分的若干章节。
  乔·威·弗·黑格尔这—主要著作的摘要在列宁1914—1915年的哲学摘要中占中心地位。列宁在摘要中揭示了黑格尔逻辑学的唯心主义和历史局限性,同时指出黑格尔是以神秘的形式探讨“客观世界的运动在概念的运动中的反映”(本卷第149页)。列宁考察了辩证法的一切基本规律、范畴、要素,它和实践的联系,辩证法、逻辑学和认识论的相互关系,哲学、自然科学和技术发展的辩证性质。在摘要中还包括有列宁的一段关于辩证法的要素的重要论述(见本卷第190—191页)。——71。
  [69]  指《黑格尔全集》第1版。这一版全集的第1—18卷于1832—1845年出版;第19卷为补卷,分两册,于1887年出版。列宁把这些卷的内容写在笔记本《黑格尔<逻辑学>。Ⅰ》的封里上(见本卷第71页)。——72。
  [70]  《逻辑学》是乔·威·弗·黑格尔的主要著作,后人称之为《大逻辑》,以别于黑格尔《哲学全书》第一部分《逻辑学》(即《小逻辑》)。此书根据唯心主义的存在和思维的同一性原则,研究了作为绝对观念的诸环节的各个逻辑范畴,而绝对观念则被黑格尔视为现实的本质。在《逻辑学》一书中,以概念自我发展的形式系统地阐述了黑格尔的唯心主义辩证法。这一著作在纽伦堡出版,共分3编:第1编《存在论》于1812年初出版,第2编《本质论》于1813年出版,第3编《概念论》于1816年出版。1831年黑格尔着手准备出新版本,但是他只修订了第1编和写完第2版的序言(注明日期为1831年11月7日)便于1831年11月14日逝世了。——72。
  [71]  《巴门尼德篇》是柏拉图的一篇对话,以埃利亚学派(见注108)的主要代表人物巴门尼德的名字为题。柏拉图在这篇对话中阐发了唯心主义辩证法,并把它运用于他自己的理念学说。在《哲学史讲演录》里(列宁记下了这一处,见本卷第268页)黑格尔把这篇对话称为“柏拉图辩证法的最著名的杰作”,同时还指出,在《巴门尼德篇》里,柏拉图的辩证法与其说具有肯定的性质,不如说具有否定的性质,因为,这位哲学家在谈论矛盾时,没有充分强调矛盾的统一性。——82。
  [72]  指伊·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一书中说的一句名言:“我本应扬弃知识,以便给信仰留下地盘。”这个说法表明了康德体系的矛盾性,康德要把信仰和知识、科学和宗教这种不可调和的东西调和起来的愿望。列宁在摘要中写道:“康德贬低知识,是为了给信仰开辟地盘。”(见本卷第142—143页)——84。
  [73]  黑格尔在谈存在这一范畴时并非偶然地想起了埃利亚派。如果说黑格尔把逻辑看作是纯粹形态的绝对观念的发展,那么哲学史就被他看成是这个发展的历史过程。因此,按黑格尔的意思,每一逻辑范畴在历史上必定要由一定的哲学体系来表现(存在由埃利亚学派来表现,“无”由佛教来表现,变易由赫拉克利特来表现,等等)。他写道:“在科学上是最初的东西,也一定表现为历史上最初的东西。”列宁在摘录了这一论点以后指出:“听起来倒是挺唯物主义!”而在另一处写道:“看来,黑格尔是把他的概念、范畴的自身发展和全部哲学史联系起来了。这给整个逻辑学提供了又一个新的方面。”(见本卷第87页和第97页)——87。
  [74]  列宁在《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一书中发展了关于物质和对物质的认识过程的无限性的思想(见《列宁全集》第2版第18卷第271—275页)。——95。
  [75]  “过分的”一词列宁写的是德文überschwenglich,也可译为“过度的”、“无限的”、“过火”等等。这个词是约·狄慈根在分析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物质和精神等等之间的关系时使用的一个字眼(例如,见本卷第419——420、423页)。列宁也在自己的一些著作中使用它来揭示对概念的辩证法的唯物主义的理解。例如,在《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中,列宁发展了恩格斯对哲学基本问题所作的表述,他写道:“狄慈根在《漫游》中重复说,物质这个概念也应当包括思想。这是胡涂思想。因为这样一来,狄慈根自己所坚持的那种物质和精神、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在认识论上的对立就会失去意义。至于说到这种对立不应当是‘无限的’、夸大的、形而上学的,这是不容争辩的(强调这一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者狄慈根的巨大功绩)。这种相对对立的绝对必要性和绝对真理性的界限,正是确定认识论研究的方向的界限。如果在这些界限之外,把物质和精神即物理的东西和心理的东西的对立当作绝对的对立,那就是极大的错误。”(见《列宁全集》第2版第18卷第257页)列宁在《共产主义运动中的“左派”幼稚病》中也谈到真理的辩证性质(同上,第39卷第42页)。——97。
  [76]  列宁在《费尔巴哈<对莱布尼茨哲学的叙述、阐发和批判>一书的摘要》中也谈到了莱布尼茨的单子(见本卷第61—64页)。——97。
  [77]  二律背反是指双方各自依据普遍承认的原则建立起来的、公认为正确的两个命题之间的矛盾。伊·康德认为,当人类理性试图越出感性经验的范围去认识世界整体时,必然会陷入二律背反,陷入自相矛盾之中。他在《纯粹理性批判》一书中举出四组二律背反:(1)正题:世界在时间上有开端,在空间上有限;反题:世界在时间上和空间上无限。(2)正题:世界上的一切都是由单一的东西构成的;反题:没有单一的东西,一切都是复合的。(3)正题:世界上有自由;反题:没有自由,一切都只服从于自然规律。(4)正题:存在着作为世界的一部分和原因的某个必然的存在物(上帝);反题:不存在任何绝对必然的存在物。这些二律背反是康德不可知论的重要论据。因为根据康德的意见,这些二律背反给理性指出了它的能力的界限,从而保护信仰不受理性侵犯。同时,康德在二律背反学说中确认了思维过程中矛盾的客观性,促进了辩证法的进一步发展。黑格尔批判了康德的二律背反,指出了它们的形式性和局限性。唯物主
  义辩证法科学地阐明了人的认识,指出了二律背反在认识客观真理的过程中是如何解决的。——98。
  [78]  看来是指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关于数学的无限性和高等数学中证明的辩证性质的论述(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第55—56、147—148页)。——99。
  [79]  说的是弗·席勒讽刺诗《哲学家》中的二行诗《权利问题》:“我早就用自己的鼻子嗅东西,我能否证明自己对鼻子的权利?”——99。
  [80]  显然是指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关于微分和积分的论述(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第96、131—132、147—148、150、155页)。——99。
  [81]  指路·费尔巴哈在《关于哲学改造的临时纲要》(1842年)中提出的一个意见:“哲学家应当把人的本质的那个不谈哲理、甚至反对哲学、反对抽象思维的方面,即那个被黑格尔贬为注释的东西,包括到哲学的正文里来。”(参看《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1984年商务印书馆版上卷第111页)——103。
  [82]  “拯救”一词列宁写的是德文hinüberretten,出自《反杜林论》第2版序言。恩格斯在那里写道:“马克思和我,可以说是从德国唯心主义哲学中拯救了自觉的辩证法并且把它转为唯物主义的自然观和历史观的唯一的人。”(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第13页)列宁在《卡尔·马克思》一文中引用了这一句话(见《列宁全集》第2版第26卷第55—56页)。——117。
  [83]  列宁指的是下面三部著作的问世:乔威·弗·黑格尔的《逻辑学》(前两册于1812年和1813年出版),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共产党宣言》(1847年底写成,1848年2月出版)和查·达尔文的《物种起源》(1859年发表)。——118。
  [84]  目的论是一种唯心主义的学说。按照这一学说,自然界的一切过程和现象都具有某种目的性;目的或者是由神确定的(外在的目的论),或者是
  自然界的内在原因(内在的目的论)。——120。
  [85]  这个地方在《精神现象学》第3章《力和知性;现象和超感官世界》中。见该书1981年商务印书馆版第106页及以下各页。——128。
  [86]  列宁在《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一书中对卡·毕尔生的观点和这里提到的《科学入门》一书(1892年)作了评述(见《列宁全集》第2版第18卷)。——129。
  [87]  看来是指路·费尔巴哈在《宗教本质讲演录》中把上帝看作“抽象的”自然界即“离开它的物质性和形体性的”自然界的那些话。列宁在该书摘要中摘录了这些话(见本卷第44页)。——130。
  [88]  《小逻辑》是人们对乔·威·弗·黑格尔《哲学全书》第1部分《逻辑学》的通常叫法,以别于他的巨著《逻辑学》(《大逻辑》)。恩格斯在1874年9月21日给马克思的信中曾谈到黑格尔《哲学全书》的通俗性。列宁在读德文版四卷本《马克思和恩格斯通信集》时,作了这封信的提要,并且摘录了有关的地方(见《列宁全集》第2版第58卷第162—163页)。库·费舍在其《近代哲学史》第8卷《黑格尔的生平、著述和学说》里叙述了黑格尔的逻辑学。列宁指出了他的叙述的缺点(见本卷第147页)。——132。
  [89]  指格·瓦·普列汉诺夫《黑格尔逝世六十周年》一文(见《普列汉诺夫哲学著作选集》1961年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版第1卷第470—501页)。——135。
  [90]  关于自己“模仿黑格尔”,马克思在《资本论》第1卷第2版跋中写道:为了回答当时“德国知识界”对黑格尔的鄙视,他“公开承认自己是这位大思想家的学生,并且在关于价值理论的一章中,有些地方甚至卖弄起黑格尔特有的表达方式”(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24页)。在下面(见本卷第151页)列宁强调指出黑格尔逻辑学对理解马克思的《资本论》十分重要。——148。
  [91]  列宁是拿辩证的运动观与维·米·切尔诺夫的形而上学的观点相对比,这些观点列宁在《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一书中曾加以批判(见《列宁全集》第2版第18卷)。这里是指切尔诺夫在《马克思主义和先验哲学》一文中关于机械运动的实质的议论,他在那里就这个问题反驳恩格斯(见维·米·切尔诺夫《哲学和社会学论文集》1907年莫斯科版第65—66页)。列宁在《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一书摘要》里指出了切尔诺夫的这种反驳是站不住脚的(参看本卷第218—219页)。——170。
  [92]  关于实践和技术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是在《逻辑学》前一篇的摘要中谈到的(见本卷第157—161页)。——170。
  [93]  卡·弗·高斯是在他的《算术研究》(1801年)这部著作中解这一方程式的。——179。
  [94]  指乔·威·弗·黑格尔的一条注释,其中有引自克·沃尔弗的两本著作《建筑学原理》和《筑城学原理》中的例子(见《逻辑学》1976年商务印书馆版下卷第519页)。——180。
  [95]  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指出了从前的唯物主义的直观性,他写道:“和唯物主义相反,唯心主义却发展了能动的方面,但只是抽象地发展了,因为唯心主义当然是不知道真正现实的、感性的活动本身的。”(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第3页)——181。
  [96]  在列宁的手稿中,(11)和(12)原来是一条,后来列宁把该条的后半部分单列为(12),两条之间用分号断开。此处是按手稿翻译的(见本卷第192页和第193页之间的插页)。——191。
  [97]  第欧根尼·拉尔修在其《名哲言行录》第3篇中谈到了柏拉图如何深入研究辩证法。这个文集共10篇,是研究古希腊哲学家观点的重要资料。——192。
  [98]  指昔尼克学派的代表锡诺普的第欧根尼。他因采取乞丐般的生活方式和对社会道德要求持鄙视态度而得到“犬儒”绰号。——193。
  [99]  即光速——任何可能的运动的极限速度。列宁在关于路·达姆施泰特《自然科学和技术历史指南》的札记中谈到测定光速的一些方法(见本卷第348页)。——197。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