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释[101]——[141]

注释[101]——[141]


  [101]  《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一书摘要》写于《<逻辑学>一书摘要》结束之后,大概是在1915年初。摘要写在两册笔记本中。这两册笔记本分别加有《(其他+)黑格尔》和《黑格尔》的标题。第1册笔记本的头3页写的是关于彼·盖诺夫、保·福尔克曼、麦·费尔伏恩的著作的札记(见本卷第344—345页);而在这本笔记本的一开头是用彩色铅笔写的批语:“见第4页”,《<哲学史讲演录>一书摘要》就是从第4页开始的。
  列宁在写这一摘要时,强调指出了黑格尔的哲学史方法的这样一些特点,如历史和逻辑的联系,“严格的历史性”的要求,着重探索辩证法的历史等。与此同时,列宁批评了黑格尔哲学史观的唯心主义前提,指出黑格尔在叙述哲学史时如何轻视或伪造唯物主义的发展。——207。
  [102]  《哲学史讲演录》是乔·威·弗·黑格尔逝世后于1833—1836年首次出版的,共3卷,由他的门人卡·路·米希勒根据黑格尔本人的讲稿和听课者的笔记整理而成。黑格尔在《讲演录》中,第一次试图把哲学史说成是向着绝对真理前进的运动的合乎规律的过程。马克思和恩格斯对黑格尔的《哲学史讲演录》给以高度评价。恩格斯在提到黑格尔所指出的逻辑范畴和哲学史的联系时,把《讲演录》称作“最天才的著作之一”(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8卷第203页)。——207。
  [103]  毕达哥拉斯派是指古希腊哲学家毕达哥拉斯的客观唯心主义学说的信徒。这些人结成一个反对奴隶主民主派的政治和宗教哲学的联盟,公元前6世纪在意大利南部的许多城市都有其分支机构。毕达哥拉斯派认为组成某种“宇宙秩序”(贵族社会“秩序”的原型)的数是自然现象的本质。他们把数看成是独立的实体,并加以绝对化、神化。例如,他们认为10这个数是神圣的,是计算的基础和宇宙的形象。——209。
  [104]  《天论》是亚里士多德的自然哲学著作之一,共4篇。——210。
  [105]  《论灵魂》是亚里士多德的自然哲学著作之一,共3篇,每篇分若干章。亚里士多德在评述毕达哥拉斯派关于灵魂的概念时写道:“他们中间某些人说,空气中飘荡的尘埃形成灵魂,另一些人则说,灵魂是使尘埃运动的东西。”(亚里士多德《论灵魂》)下面列宁摘出的灵魂和天宇的对比是亚里士多德从柏拉图的对话《蒂迈欧篇》(见注141)引来的。——210。
  [106]  《形而上学》是亚里士多德关于“第一哲学”的文章的汇编。“第一哲学”所考察的是本来的存在,事物的始因和本原。亚里士多德著作的编纂者和注释者罗得岛的安德罗尼克(公元前1世纪)将这组文章编在物理学著作后面,这组文章后来因此被称为《Metaphysik))(直译为《物理学之后的著作》,意译为《形而上学》,这是按照《易·系辞上》中“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这句话的含义翻译的)。列宁在摘录《形而上学》的要点时,着重指出该书对柏拉图的唯心主义理念学说的批判的意义,突出亚里士多德的“探索、寻求”以及他向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接近(见本卷第313—315页)。——211。
  [107]  关于以太的猜测是古希腊哲学家提出的。17世纪人们重新提出以太说,用它来解释光的传播和电磁、引力的相互作用等现象。依照当时说法,光象声波一样是一种机械的弹性波,因此它的传播也必须有一种弹性介质作媒介;而依照光在传播中的性质,这种介质必须无所不在,没有质量,绝对静止。这种介质就是以太。电磁和引力作用则是以太中的特殊的机械作用。以太说在19世纪以至20世纪初仍为人们普遍接受。但它既同科学发现的事实相矛盾,又没有得到实验的证实。随着相对论的创立和对场的进一步研究,人们发现光(电磁波)的传播和一切相互作用的传递都通过各种场,而不通过机械介质,因此以太作为一种陈旧概念就不再使用。——211。
  [108]  埃利亚学派(公元前6世纪末至公元前5世纪)是古希腊哲学的一个派别,因产生于意大利南部希腊人居留地埃利亚城而得名。该学派创始人色诺芬尼的观点中有唯物主义的因素,可是这个学派的主要代表巴门尼德及其学生埃利亚的芝诺的观点却基本上是唯心主义的。埃利亚学派同
  古希腊的一些哲学家、尤其是赫拉克利特关于万物的可变基原、关于自然界发展的矛盾性的辩证观点相对立,提出了关于统一的、不动的、不变的、均一的、非间断的、永恒的存在物的学说。巴门尼德断言:“只有存在,没有非存在”;他否认感觉作为知识的源泉的意义。同时,埃利亚学派的某些论点,特别是芝诺所提出的关于运动的矛盾性的证明(所谓芝诺四悖论,参看本卷第216—220页)虽然其结论是错误的、形而上学的,但是由于提出了用逻辑概念来表达运动过程的矛盾性的问题,对古代辩证法的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212。
  [109]  规定是关于对象的全面概念,它表明对象的本质方面、对象同周围世界的联系以及对象的发展规律。定义在这里是抽象的形式逻辑的规定,只考虑到对象的外部特征。——212。
  [110]  列宁引用的是恩格斯《反杜林论》第2版序言中的话(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第17页),下面列宁对此作了更详细的阐述(见本卷第223页)。——213。
  [111]  指第欧根尼·拉尔修的著作《名哲言行录》(见注97)第6篇第39节和塞克斯都-恩披里柯的著作《皮浪的基本原理》第3篇第8节。在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2版里,这个轶闻的下文被删去了。——216。
  [112]  指皮·培尔的《历史批判辞典》。该书于1697年出第1版。——217。
  [113]  指泰·龚佩茨的《希腊思想家》第1卷(1896年)的法译本。——218。
  [114]  列宁指的是维·米·切尔诺夫的著作《马克思主义和先验哲学》的第1节(参看注91)。——218。
  [115]  赫拉克利特(约公元前530——470年)早于埃利亚的芝诺(约公元前490—430年),乔·威·弗·黑格尔却把他放在埃利亚学派之后来考察,这是因为赫拉克利特的哲学,特别是他的辩证法高于埃利亚学派的辩证法,包括芝诺的辩证法。按照黑格尔的意见,如果埃利亚学派的哲学中体现了存在范畴,那么赫拉克利特的哲学是更高的、更具体的、更真实的变易范畴的历史表现。这是黑格尔把哲学史“硬塞到”自己的逻辑学范畴中去的例子之一。但同时,他在这里看到了哲学史这门科学的真实规律性。在研究现代哲学知识的某一方面即某一范畴的形成历史时,出现这种年代的错位是完全有道理的,因为在这里,它的发展过程是以摆脱了历史的偶然性的状态而表露出来的。列宁在《谈谈辩证法问题》一文中谈到哲学上的“圆圈”时写道:“古代:从德谟克利特到柏拉图以及赫拉克利特的辩证法”,并且指出:“是否一定要以人物的年代先后为顺序呢?不!”(见本卷第308页)——220。
  [116]  收入亚里士多德著作集的《宇宙论》,是亚里士多德死后由一位不知名的作者在公元1世纪末或2世纪初写的。——221。
  [117]  《会饮篇》是关于爱的本质问题的一篇对话,就其艺术价值来说是柏拉图的最优秀的著作之一。在对话中除其他一些哲学问题外,还发展了客观唯心主义的理念学说,认为理念是不动的、不变的、绝对的精神本质,理念的世界是和可变的、易逝的感性事物的世界相对立的。柏拉图在对话中通过一位发言者——埃利克西马胡斯医生之口来反对赫拉克利特的辩证观点。——221。
  [118]  塞克斯都-恩披里柯的《反对数学家》一书共11篇,其中6篇是批判语法学、修辞学、几何学、算术、天文学和音乐的,5篇(《反对独断论者》)是批判逻辑学、物理学和伦理学的。——226。
  [119]  列宁在《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第1章第1节和第2节中批判了恩·马赫的主观唯心主义的感觉学说(见《列宁全集》第2版第18卷)。——227。
  [120]  同素体这一术语,据亚里士多德说曾被阿那克萨哥拉用来表示最小的物质元素。这些元素由无限多的更小的粒子组成,自身包含着一切存在着的质的无限性(“一切中的一切”)。元素本身是惰性的,奴斯(智慧、理性)使它们运动,而奴斯则被阿那克萨哥拉设想为某种薄而轻的物质。他用元素的结合和分离来解释一切发生和消灭。在保存下来的阿那克萨哥拉的著作片段中,这些元素被称为“种子”或“物”;首次用“同素体”这个术语来称呼它们的是亚里士多德。——228。
  [121]  诡辩学派也称智者派,是对公元前5世纪下半叶至公元前4世纪古希腊的职业哲学家、哲学和雄辩术教师的称呼。诡辩学派并没有组成一个统一的学派,他们共同的主要特点是确信人类的一切观念、伦理准则和道德评价都是相对的。这一点由普罗塔哥拉表述在“人是万物的尺度”这一名言中,诡辩学派中有些人故意使用虚伪的、欺骗性的论据(诡辩),把人引入迷途。公元前4世纪上半叶,诡辩术已经蜕变为一种无益的逻辑概念的游戏。——230。
  [122]  现象论是主观唯心主义的一个变种,它把现象和本质分割开来,认为现象只是人的感觉的总和。例如,马赫主义者就是现象论者。列宁在《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一书(见《列宁全集》第2版第18卷)中用马克思主义观点对现象论进行了批判。——231。
  [123]  指路·费尔巴哈的下述论点:“在现象学的开端,我们迳直碰到词和物的矛盾,前者代表某种一般的东西,而后者总是单个的。”(见费尔巴哈《未来哲学原理》,《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1984年商务印书馆版上卷第158页)——233。
  [124]  《曼诺篇》是柏拉图反对诡辩学派的一篇对话。在这篇对话中考察了美德概念,初步拟定了神秘主义的“回忆说”(所谓人们关于理念的知识是通过对自己生前就有而在出生后忘却的理念知识的回忆而得到的)。——235。
  [125]  指格·瓦·普列汉诺夫的以下哲学著作:《论一元论历史观之发展》(1895年)、《战斗的唯物主义。答波格丹诺夫先生》(1908—1910年);反对康德主义者的文章:《伯恩施坦与唯物主义》(1898年)、《康拉德·施米特反对卡尔·马克思和弗里德里希·恩格斯》(1898年)、《Cant反对康德或伯恩施坦先生的精神遗嘱》(1901年)以及后来收入《对我们的批判者的批判》文集(1906年圣彼得堡版)中的其他文章;《马克思主义的基本问题》(1908年)(见《普列汉诺夫哲学著作选集》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版第1卷(1961年)第567—809页,第3卷(1962年)第220—335页,第2卷(1961年)第389—404、453—474、571—718页,第3卷第134——214页)。——236。
  [126]  指色诺芬的著作《苏格拉底的辩护》。它以回忆录的形式记述了苏格拉底受审前、受审中和受审后的行为。苏格拉底被指控“不承认国家承认的诸神,引入新神,毒害青年”,并被判处死刑。色诺芬写这部著作的目的是宣告苏格拉底无罪。苏格拉底在法庭上的发言,在柏拉图的著作《苏格拉底的辩护》中也有所记述。——236。
  [127]  昔勒尼学派是古希腊的一个哲学学派,公元前5世纪由亚里斯提卜在北非的昔勒尼创立。昔勒尼学派承认事物的客观存在,但认为事物是不可认识的,断言只有主观感觉才谈得上可靠。在昔勒尼学派那里,感觉论的认识论为感觉论的伦理学所补充,这种伦理学认为感觉上的快乐是人们行为的基础。昔勒尼学派中出了几个古代无神论的代表人物。——238。
  [128]  指经麦·海因策修订过的弗·宇伯威格《哲学史概论》(1909年)一书第一部分的一节《亚里斯提卜和昔勒尼学派或享乐主义学派》。
  《泰阿泰德篇》是柏拉图主要对话中的一篇。在这篇对话里,柏拉图发展了自己的神秘主义的认识论,批判了赫拉克利特、德谟克利特等古希腊唯物主义者的观点,歪曲他们对认识过程的理解,硬说他们把知识和感觉等同起来,主张绝对的相对主义等等。在对话中,有一个对话者是昔勒尼学派的代表、数学家费奥多尔。柏拉图为他的老师苏格拉底被处死而外出游历期间曾在费奥多尔那里学习过数学。——238。
  [129]  柏拉图反对古代民主制,包括雅典民主制,维护并企图从理论上论证贵族的奴隶主国家形式。根据柏拉图的看法,在“理想国”里社会应该划分为三个等级:哲学家或掌握全部国家政权的统治者,卫士(军人),农民和手工业者。马克思在《资本论》第1卷里写道:“在柏拉图的理想国中,分工被说成是国家的构成原则,就这一点说,他的理想国只是埃及种姓制度在雅典的理想化。”(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405—406页)——238。
  [130]  《斐多篇》是柏拉图的一篇对话。这篇对话描写了苏格拉底的临终时刻和他的死,并阐述了柏拉图的理念学说(“回忆说”)和灵魂不死学说。对话的写作时间是公元前4世纪80—70年代,当时柏拉图已经研究了毕达哥拉斯的哲学,它的影响在对话中已有反映。——239。
  [131]  《智者篇》是柏拉图的一篇对话。在这篇对话中,柏拉图批评了诡辩学派和埃利亚学派的观点,发展了客观唯心主义的辩证观及其神秘主义的理念学说。——240。
  [132]  黑格尔的“凡是合理的都是现实的,凡是现实的都是合理的”这一论点,是在《法哲学》一书序言中阐发的。恩格斯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这部著作中对这一论点作了考察(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卷第306——312页)。——242。
  [133]  列宁还在自己的《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一书摘要》(见本卷第312—319页)中考察了亚里士多德对柏拉图理念学说的批判。——242。
  [134]  指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一书中关于思维和意识的起源问题的提法(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第37—40页)。——246。
  [135]  斯多葛派是公元前3世纪初由基齐昂的芝诺在雅典创立的一个哲学派别,得名于“斯多亚”(意为柱廊,该派讲学场所有彩色壁画的柱廊)。这一学派流传时间很长,一直存在到公元2世纪,故又有早期、中期、晚期之分。斯多葛主义的自然观点是在赫拉克利特学说的影响下,也是在亚里士多德学说和部分地在柏拉图学说影响下形成的。斯多葛派把世界分成两个本原:受动的本原即无质的物质和能动的本原即理性、逻各斯、神、贯穿在整个物质中的“创造之火”。斯多葛派的认识论从感觉论的前提出发,认为感性表象是一切知识的来源,而“把握事物的”表象是真实知识的准绳。斯多葛派以宿命论和目的论的精神来理解事件的因果制约性,这在很大程度上表现在他们的伦理学说中,这一学说把义务概念提到首位,认为德行,亦即与自然界、“普遍理性”相协调的生活,是最高的幸福。斯多葛派的保守的、要求跟现实妥协的伦理学,对基督教的产生起了重大作用。——251。
  [136]  列宁把伊壁鸠鲁的思想同路·费尔巴哈在他一系列著作中谈到的一个论点相比较,这个论点是:神的本质不过是神化了的人的本质。类似的思想列宁在《<宗教本质讲演录>一书摘要》中也指出过(见本卷第50页)。——258。
  [137]  论式是古希腊罗马怀疑论者试图用来证明感性知觉的完全相对性和事物的不可知性的论据。前10种论式大概是古希腊怀疑论者克诺索斯的埃奈西德穆(公元前1世纪末—公元1世纪初)提出的。古罗马哲学家阿格利巴(公元1—2世纪)补充提出5种新的论式。关于怀疑论,见注21。——262。
  [138]  新柏拉图派是以柏拉图的唯心主义为基础的一种神秘主义哲学学说的信徒。在公元3—5世纪之间发展起来的新柏拉图主义,是斯多葛派、伊壁鸠鲁派和怀疑论派学说跟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哲学的结合(参看《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第149页)。新柏拉图主义的最重要的代表是普罗提诺,他提出了“流溢说”,认为从精神的泉源“神”流出“理性”(“奴斯”),从“理性”流出“灵魂”,再从“灵魂”流出物质世界;宣称人通过直觉的作用可与神合而为一。在中世纪,新柏拉图主义的影响极为强烈。这种影响反映在中世纪的一些最著名的神学家的学说中以及现代资产阶级哲学的某些流派中。——266。
  [139]  喀巴拉(希伯来文“传授的教义”的音译)是一种宗教神秘主义学说,诺斯替教、毕达哥拉斯主义和新柏拉图主义的混合物,公元2世纪在最狂热的犹太教徒中产生,在中世纪的基督教徒和伊斯兰教徒中广泛流传。它以神秘主义来理解新柏拉图主义的宇宙起源学说,否定“理性”;在毕达哥拉斯灵魂不灭学说影响下,提出“灵魂移植论”,认为灵魂能摆脱肉体移植于他物,最终通过神秘途径摆脱物质世界,与神合为一体;强调精神能制胜欲念,渲染《圣经》中的秘义,注重巫术。——267。
  [140]  诺斯替教派是公元1—2世纪的一种折中主义的宗教哲学流派。该教派把一种通过启示得来的知识的神秘学说作为自己的基础,认为物质和肉体都是罪恶的,只有领悟神秘的诺斯(意为“真知”),才能使灵魂得救。诺斯替教派的学说同基督教教义相矛盾,遭到基督教教会的反对和迫害。诺斯替教因此逐渐失去自己的影响。——267。
  [141]  列宁的这段笔记原文为德文,用铅笔写在《黑格尔<历史哲学讲演录>一书摘要》这册笔记本的封里上。
  《斐里布篇》是柏拉图晚期对话中的一篇,主题是研究幸福思想。在
  《蒂迈欧篇》中,柏拉图阐发他的神秘主义自然学说。关于《智者篇》和《巴门尼德篇》,分别见住131和注71。——267。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