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劳动报酬占比下降是经济发展方式内生的结果
我国劳动报酬占比下降,已经延续了十多年,1992年的占比是54.6%,2007年下降到48.6%,其根源在于我国经济发展方式。投资拉动、消费率长期下滑、贸易发展质量较低、经济的服务化程度低是当前经济发展方式的基本特征。劳动报酬占比下滑是这种经济发展方式内生出来的结果,在经济发展方式没有根本转换以前,劳动报酬占比下滑的趋势仍将延续,贫富差距亦由此扩大。
1.经济增长主要靠投资来拉动,GDP的分配自然向资本倾斜。
改革开放以来,投资对我国经济增长的作用始终处于高度扩张状态。这固然与工业化,尤其是与重化工业的发展有紧密联系。我国的投资率一直处于上升趋势,可以说,经济增长越来越倚重于投资。在不少省份,投资与GDP之比已经超过50%,有的甚至达到80%,全国的资本形成率也是越来越高,2009年占GDP比率高达47%。在GDP形成中,资本的贡献率不断提高,这意味着资本要获得更多的回报。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分配的基本规则是按生产要素的贡献大小来进行分配的。资本、劳动都是生产要素,当资本的贡献率上升时,资本回报即利润的份额也会相应扩大。
当经济增长主要依靠投资来拉动时,这种发展方式内在地决定了资本要素回报在GDP中的占比持续增高。在税收主要来自于企业部门的条件下,投资主导的经济增长也使政府的税收收入水涨船高。这使国民收入在政府、企业和劳动者三者之间的分配关系中,政府的份额、企业的份额都会相应扩大,而劳动者所得的份额就会相应缩小。在投资唱主角的经济增长方式中,利润侵蚀工资就成为自然的事情。再加上劳资关系中劳动者处于弱势,现行的各种政策、法律、地方政府行为实际上都是袒护资方,克扣、拖欠工资时有发生,这又进一步使劳动报酬的占比变得更低。
2.消费率下滑,人力资本积累缓慢,工资难以增长。
与投资率不断上升形成明显反差的是,我国的消费率持续下滑。与不断扩大的GDP规模相比,消费的份额减少,不只是从短期看导致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偏低,而且从长期来看带来了更深层次的严重问题,即人力资本积累不足。无论是公共消费,还是私人消费,从长期来看,都会形成人力资本积累。健康、知识、技能等都构成人力资本的要素,看病难和看病贵、上学难和上学贵,实质反映的都是消费不足,阻碍了人力资本的形成。人力资本积累缓慢,致使人力资本的价值提升也同样变得迟缓,工资,即劳动力价格长期难以提升,主要原因即在于此。人力资本为零,其价值也为零,例如失去劳动能力的残疾人就处于这种状况。只能从事简单劳动,表明人力资本价值低,其获得的收入自然也低。能从事复杂劳动,说明人力资本价值高,其得到的回报相应就高。
消费活动消耗的是物质财富,表面看不会产生任何价值,但实质上同样可以“资本化”。也就是说,人们日常的衣食住行、教育、医疗卫生等消费活动所消耗掉的产品、服务并没有从地球上消失,他们只是采取了另一种“人化”的形式通过劳动力再生产过程储存到了劳动者身上,体现为劳动者的健康、技能、文化等素质以及创新、就业等能力。从宏观上看,消费不足,也就是使人的发展不足。而人的发展不足,没有高素质劳动力、科技研发作支撑,不但劳动生产率无法提高,产品的更新换代、产业的升级和结构的调整也将失去动力。一旦生产力发展因为人的因素而受到限制,经济增长迟早都会停下来,因为物质资本终究要靠人力资本来推动。
因此,当公共消费和私人消费不足引起人力资本积累缓慢,使绝大多数劳动者只能在低附加值产业就业时,其带来的公共风险不只是劳动收入的比重难以提高,贫富差距扩大,而且会导致经济失去后劲而不可持续。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