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尚希:贫富差距扩大的对策建议(4)

刘尚希:贫富差距扩大的对策建议(4)

3.对外贸易发展方式不合理,也挤压了劳动者报酬提升。

我国已经成为世界贸易大国,但贸易发展质量长期偏低。这突出表现在加工贸易比重长期过高。加工贸易出口在我国外贸中成为主要方式,与融入全球化的初始路径有关。在缺资金、缺技术、缺品牌的改革开放早期,引进外资,实行来料加工,可以带来就业和税收,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产生技术和管理的外溢,使我们有机会学到一些东西。但加工贸易在世界产业分工链条上的地位很低,处于价值链低端,对我国来说,赚取的主要是加工费用,绝大部分利润被外方拿走。

在发展初期,这种贸易方式不可避免,但经历30多年的发展形成的路径依赖,无疑地制约了我国贸易方式的转型升级。在这种低级化的贸易方式中,投资者往往靠压低工资来扩大利润空间,使在庞大外向型产业中就业的劳动者,其报酬长期处于低水平徘徊。同时,产业低级化也带来劳动力低素质、劳动力低价格。由此陷入恶性循环之中难以自拔

四、结论与建议

贫富差距内生于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这个大系统之中。遏制贫富差距扩大,必须加快社会改革,减少社会不平等,同时深化公共产权制度改革,加快发展方式转变,提升消费率,扩大公共消费,从根本上、宏观上以及战略上为遏制贫富差距进一步扩大创造条件,扫除各种障碍。

(一)从全局来看,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控制贫富差距的根本

除了市场机制会在微观上产生“马太效应”(即穷的越穷,富的越富),现行经济发展方式同时也在宏观上产生“马太效应”。两者的叠加,这才使贫富差距迅速扩大。市场化取向的改革,决定了我们无法纠正前者,但有办法改变后者。转换经济发展方式,这也正是我国当前以及今后一个时期面临的主要任务。逐步降低投资率,不断提高消费率,提升外贸发展质量,这是转换发展方式的三个着力点,也是抑制宏观“马太效应”的基本路径。

(二)提升消费率,扩大公共消费是重要的切入点

提高消费率,不只是转换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内容,也是加快我国人力资本积累,改善社会不平等的前提条件。这需要政府发挥比以往更大的作用,通过公共消费来带动私人消费。在收入差距已经相当大、起点已经很不公平的情况下,属于人力资本要素的健康素质、文化素质、劳动技能等方面的提升,更是离不开公共消费。社会平等的实现,也离不开公共消费。在城乡之间实现公共消费的平等化,就有助于城乡两大社会群体在能力的获得上有更加平等的机会,为遏制群体性差距扩大创造条件,为减少起点的不公平提供基础。

(三)改革公共产权制度,防范公共产权收入私有化

我国社会主义性质决定了公有制及其衍生的公共产权收入在我国政府收入中的重要地位。重视公共产权收入,将其视为政府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但是筹集财政收入以及促进公平分配的需要,更是维护公有制的政治需要。

公共产权收入制度,不但影响经济发展,而且对社会公平有重大影响。建立健全公共产权收入制度,适当提高公共产权收入在政府收入中的占比,不但可有效地拓宽政府筹集收入渠道,增加政府收入规模,从而提供更多的公共服务,使全民共享公共资源的收益,还可以降低全社会税收负担,激发民间投资活力,同时有利于防范因流入少数人“腰包”带来的分配差距继续扩大。

(四)以改善农民就业状态为重点,减少社会不平等

缩减群体性分配差距的关键是提高农村居民收入。对于政府而言,有两条路径可选择,一是通过改善农民就业状态来实现农民增收,进而缩减城乡收入分配差距。二是通过强化再分配来实现农民可支配收入的增加。近些年的现实政策倾向于后者,且各种政策更多地体现其他目标,改善农民就业状态、增加农民收入仅是其附带目标。未来政策应以改善农民就业状态为重点,尽力减少社会不平等的负面效应。

一是缓解农民就业不平等,同时加强对现有劳动力的就业技能培训。对于进城打工的农民来说,其就业的不平等是显性的,也得到社会的关注。而对于在农业部门就业和在农村非农产业部门就业的农民来说,其就业的不平等是隐性的,对于在农村非农产业的农民来说,融资难是其就业的重要障碍之一。其次,农民就业技能培训十分迫切,一方面,政府财政加大投入,另一方面,鼓励企业培训。不但要对外出务工的农民实施培训,从事农业种植以及与农业有关第三产业的农民也需要接受培训,加大对农民培训的力度与广度也是近期改善农民就业状态的重要方面。

二是提高农民的就业能力。面对农民普遍受教育程度不高的现实,要在短期内全面提高农民基本素质,使其胜任附加值高的岗位,从而增加其收入是不现实的,因此,全面提高农民就业能力应是一个中期目标,这就要从娃娃抓起,普遍提高农民文化素质和身体素质。这要求教育资源和医疗资源的分配要进一步向农村倾斜。这除了加大政府财政投入外,还要通过相应的改革和政策措施来引导社会经济资源向这方面流动。

三是促进农民向市民转化。我国土地的城镇化,快于人口的城镇化,而整个城镇化又滞后于工业化。解决农民就业,需要打开城门,为农民就业提供更多的机会。农村非农产业发展会造就一批规模不等的中小城镇,从而为农民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以此为基础促进农民向市民转化,这是增加农民就业机会、增加农村居民收入,缩小群体性分配差距的根本之策。

 

责任编辑:郑瑜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