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创作和生产的动力、源泉来自人民,服务人民,电影创作和生产要牢固树立群众观点,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用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热情讴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生动展示当代中国人民奋发有为的精神风貌,创作经得起人民、时代和历史检验的电影精品。
电影作为一种具有特殊规定性的文化产业,创作和生产更多的具有经典人文品格、健康审美品格的好作品永远是硬道理,是电影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是电影大国走向电影强国的重要标志。
在这种背景下,切实转变电影产业发展的增长模式,有意识地把当前数量的高速增长引导至质量的全面提升,把当前电影行业的粗放型经营尽快转变为集约型成长,有效实现精品效应、规模效应、品牌效应,尤显重要。
由电影大国走向电影强国之路,中国电影人充满期待和信心,同时也要做足文化和思想的准备,渠成才会水到。
中国电影多样化格局初步形成,但高速粗放增长的繁荣景象不能遮蔽电影产业发展中的结构性矛盾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上世纪90年代中期中国电影遭遇了一次集体失败:1994年,美国大片开始以分账发行的方式被引进,《亡命天涯》、《真实的谎言》、《阿甘正传》、《狮子王》等影片震撼并吸引了当时的中国观众。据统计,1997—1999年,美国分账影片共计在我国创造了约14.5亿元的票房收入;仅1998年美国分账影片全国票房就高达7.85亿元,占当年票房收入的一半多。国产电影票房收入市场份额一度跌至10%左右,陷入了生死边缘。同时,国产电影产量也明显减少,1997年仅为88部,比上世纪90年代中国电影的平均年产量低约30%。2001年12月11日,中国政府正式签字加入WTO,标志着中国经济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改革势在必行”也成为所有电影人的共识。众所周知,中国电影定位长期不明确,事业与产业之争由来已久,而观念、体制、政策上也处于矛盾和游移之中。因此,始于上世纪80年代的电影改革是局部的、机制性的,而不是全局的、体制性的。
2002年11月,党的十六大将“文化建设和文化体制改革”并置,提出要“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完善文化产业政策,支持文化产业发展,增强我国文化产业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电影“作为可经营的文化产业”成为电影业界的共识,政府主管部门确定并实施了电影全面产业化改革,在制片、发行、放映经营以及外资、港资准入方面出台了系列、配套、协调的政策措施,成功地应对了加入WTO中国电影面临的种种难题和风险,直接促成了2003—2011年中国电影连续25%到40%的大幅度增长,远远超过同时期国民经济的增长幅度。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