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电影全面产业化的改革推进中,民营资本及其他社会资本以及大量北上的香港电影人,在制片、发行、影院改造等各领域成为中国电影最具活力和竞争力的新兴力量,并在中国电影产业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在民营电影企业和民营资本的推动下,中国电影的多样化、多元化发展局面初步形成。与此同时,2001年院线制改革及其实施作为推进中国电影产业的一项基础性工程,彻底改变了电影市场环境,促进了电影资源的流动性,有效扩大了电影市场规模,促成了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格局和市场体系的形成,为电影行业的整体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终端基础。
2010年,年度票房超过亿元的院线达到20条,占注册院线的52.63%;年度票房超过10亿元的院线有3条,一条院线的年度票房收益就超越了2003年全国的年度总票房。但是,院线的同质化现象比较严重,缺乏特色院线、差异化院线。因此,2010年3月国务院颁布的《关于促进电影产业繁荣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跨区域规模院线、特色院线和数字院线”。
到目前为止,中国电影作为现代化文化产业的基本业态、基本形态、基本格局初步形成,与国内市场相适应的多类型、多品种、多样化也初现端倪。但是,高速粗放增长的繁荣景象不能遮掩电影产业和电影文化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各种结构性矛盾和问题。
学习先进经验,构建更加符合国情、符合市场规律的电影管理机制和体制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把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提升到民族复兴的战略高度。对于电影来说,电影机制体制改革仍然具有战略性的意义。电影机制体制改革要大胆冲破一切妨碍电影繁荣发展的思想观念,革除一切制约电影生产力发展的机制弊端、体制弊端,在新的起点上开创电影机制体制改革的新局面。
从一切有利于推动我国从电影大国走向电影强国的战略出发,积极吸收借鉴国外尤其是美国好莱坞现代电影产业生产体系、现代电影产业传播体系的经验,构建更加符合市场规律、更加符合我国国情、充满活力和动力的电影管理体制和机制。改革不合理的电影资源和产品分配体制,打破条块分割、地区封锁、城乡分离的市场格局,完善和细化电影市场体系。同时,切实转变政府职能,从宏观层面强化版权保护,从法律上推动电影产业链的延伸和完整;从微观层面调整内部分配机制,有力保障制片方的市场主体地位、编剧环节的基础性地位,增强原创性。最终,按照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发展的要求,加快发展电影大产业,构建多层次、多样化、立体化、互动性强的现代电影生产体系、现代电影传播体系和现代电影评价体系。
增强传播力,创作生产更多具有经典人文品格和健康审美品格的好作品是硬道理
从电影大国走向电影强国,包括实现电影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不仅仅要有相应的经济指标、票房指标,也应该有相应的文化指标、精神指标。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