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求解“水危机” 政府补贴种植节水作物(3)

敦煌求解“水危机” 政府补贴种植节水作物(3)

 

当地人自发创造省水办法的同时,一些基层政府更用了狠招:封闭农业机井。2004年,敦煌市颁布禁止移民、开荒、打井的“三禁政策”, 随之而来的还有2007年的“关井压田”。

严厉措施实出无奈。敦煌市水务局提供的资料显示,历年来的年供水量中,农业是敦煌用水大户,党河流域年总供水量4.53亿立方米,农业灌溉用水就高达4.07亿立方米,占89.7%。

敦煌市水务局局长邓巍告诉本刊,截至2011年,当地已关闭318眼农用机井。为了更有效控制地下水开采量,政府还针对党河主灌区仍在正常使用的农业机井统一安装上智能水表,对水资源采取定额管理。“我们给每个机井一个定量指标,超过指标后再想用水费用就得翻倍,这算是通过水权水价制度改革,倒逼农村节约用水。”邓巍说,目前智能水表已覆盖全市现有的2862眼机井。

如此严厉的“倒逼”做法彰显了政府节水决心,却并未实现理想效果。

沿着敦煌314国道沿线,本刊记者走访了覆盖莫高镇、七里镇、月牙泉镇的万亩高效节水园区,这里的每家农户都在自家田里装上了小管出流、滴灌、渠灌等各种节水设施。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农户告诉本刊记者,这些设施其实2000年左右就开始在农户间推广,但一直没多少人感兴趣,都觉得技术不保险,是到了最近两三年才逐渐装上的。“敦煌传统的习惯是每年一亩地要浇上750立方米的水,那是‘安根水’,要浇深、要浇透,节水工程一推行,就要求一亩地不能超过230立方米。我们当时不能接受。”

为建立新的节水习惯,莫高镇成立了灌溉管理小组,对每家农户的用水量,采取定量包干的做法,小组成员一旦发现某家的浇水深度够了,就把水口子封住。然而传统的“大水漫灌”式的农业生产方式并未彻底扭转。

莫高镇副镇长雷涛告诉《瞭望东方周刊》,推广节水设施的前几年,政府秋天给农户安装上节水设施后,一过冬,基本上就被农户弄掉,政府再安装,农户再弄掉。

“莫掏一分钱”的补贴效应

农业节水的问题,在政府与基层群众的磨合中变得复杂起来。在这个过程中,自上而下的行政命令,逐渐被一种鼓励加服务的市场化行为所取代。

“棉花是敦煌人最喜欢种的,不过近三四年来,由棉花改种葡萄,成为我们的新风气了。”敦煌莫高镇苏家堡村6队的张克银告诉本刊记者。

今年54岁的张克银,十多岁种田就以棉花为主,直到2009年他从政府那知道,有种叫“红地球”的葡萄品种2008年亩产值可达两万元,而当时自己种的棉花亩产值只有两三千元,他就从家里的8亩地拿出5亩改种了葡萄。

 

责任编辑:杨柳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