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展创先争优活动的精神动力作用研究

开展创先争优活动的精神动力作用研究

创先争优活动立足党的体系的基础要素,注重从党的基层组织和党员个人的主体性和功能性优化开始,通过党的基本单元的激活起到推动和加强党的整体建设的目的,应该说从设计上来讲有很多可取的地方。比如,在党的整体结构调整上更加看重以要素优化实现结构优化,在党的队伍管理上更加强调以工作任务创先争优带动党的队伍创先争优,在党的建设的创新上更加要求以党的活动的激励机制创新实现党的建设的创新。总体来看,创先争优活动既是党建科学化的有效践行,又是科学发展观在党的建设领域的全面贯彻落实,这一特点体现在开展创先争优活动的精神动力作用的激活上,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开展创先争优活动解决了党建理论创新的动力问题。

我们谈党的理论创新,首先要弄清楚党的理论创新的主体是谁。理论创新的真正主体不应该是领导机关和研究机构,而应该是普通党员和群众,理论创新的源泉和动力只能植根于普通党员和广大群众的诉求和需要里。只有这样,我们党的理论建设和创新才是有价值的。如果广大群众空缺的话,党的理论创新就会存在与实践和社会偏离的问题。谁的实践?是人民群众的实践。我们是马克思主义政党,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最大的实践应该是人民群众的实践,实践是检验政治的唯一标准,因此人民群众应该是检验政党的唯一标准。所以,我们在党的理论创新过程中必须要有一种机制和办法让人民群众参与进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可以把党的领导干部、党员和普通群众都动员和组织起来,实际上就是解决了党的理论和实践脱节的问题。开展创先争优活动使党的理论创新的主体进一步健全起来,通过理论生产的机制变化从而达到党的理论生产本身甚至是理论结果的变化。

第二,开展创先争优活动解决了共产党人宏观政治理念与微观政治价值的沟通问题。

中国共产党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和武装的政治组织,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无疑是其最基本的政治价值和追求,这点在理论和制度层面上来讲都没问题。但正如大家都课理解的,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的完全实现也必须要以时间和空间的基本约束为前提,这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理论逻辑。也就是说,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在现实社会实践中,因为受各种具体环境条件制约可能出现逻辑价值目标和实践价值结果之间在时间上的不同步,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理论与实践、主义与问题、知与行、党与社会之间客观存在的个别脱节现象。有人藉此就大做文章,以此来否定或者削弱马克思主义的价值或党的政治的合法性,其谬误的根源恰恰在于没有按照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与方法观察问题,忽视了任何理论和实践都要普遍地受到时间维度的制约,误把逻辑的结构等同于历史的现实和次序,恰恰是对马克思主义和党的政治缺乏了解和耐心的表现。而创先争优活动的开展,使党的组织、党员个人和广大人民群众三者都同时到场,首先从主体结构上做到完整和健全。三方主体的差异和同时到场,必然带来政治理念与政治实践的差异和沟通,形成某种科学健全的主体间性,也就是以组织——党员——群众为结构特征的复合主体代替传统话语中的一党主体。主体间性的复活必然带来主体间的互动与沟通,这样,党的宏观政治理念和微观政治实践之间就有了某种沟通与平衡,既可以保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政治理念,又可以兼顾广大人民群众的现实诉求,使党最终获在理想主义和现实主义的和解中可持续发展。

第三,开展创先争优活动为缓解党的政治认识与政治实践的脱节提供了精神智力支持。

理论与实践、知和行永远是一对矛盾,体现在党的政治过程当中,就是党的政治认识与政治实践的脱节现象。具体到我国的社会环境当中,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首先是由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价值目标与实现过程的差异所引起的。马克思主义从创立至今,也处在不断的自我修正和发展当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也还远未结束,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化与实践化之间客观的差异必然也表现在党的政治过程当中,也就造成了党的政治实践与政治认识之间的差异。其次是由于中国社会的物化结构和精神结构迅速改变的结果。毫无疑问,党的政治要做到有“的”放“矢”,那首先就要全面深刻地了解这个“的”。而我们都知道,改革开放以来的三十多年,是中国社会的物质和精神形态变化最迅猛的时期,新形势新情况新问题每天都有可能出现,党要做到对这个急速动态变化的“的”的科学认识非常困难,政治研判与认识上的困难必然带来政治实践策略上的困难。第三是由党的主体的现实形态的变化所引起的。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发展,党的队伍构成、结构、规模、理论、思想状况等方面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党的主体结构的变化必然带来党的认识和判断力的变化,这就导致党的传统话语结构的解释功能和认知功能都要受到影响。

创先争优活动的开展,恰好在极大程度上弥补了党的现实形态中的诸多不足。首先从党的政治激励和约束机制上起到了动态调控。党员公开承诺,领导亲自点评,群众参与评议,中央评选表彰,在这样一个动态的政治活动链条中,每一个环节都被有效地纳入进来,并要受到前后过程的约束和激励。这样党内通过发动中央和基层两个终端带动中间,党外通过发动群众带动不同社会阶层,通过发动党员带动党的各级领导干部,最终起到以点带面、事半功倍的激励效应,从而使党的活动过程与现代组织行为学的一般激励理论和规律统一起来,确保党的组织获得社会组织意义上的更长远发展。其次为党克服政治认识与政治实践的偏差提供了提供了来自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智力支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党的群众路线明确要求就是要从机制和过程上保持党的政治现实的合法和有效,任何脱离了群众的党的政治活动都是无效且无意义的,党的政治过程从认识到实践,从决策到执行,从目标到结果,都应当是问计于民,问需于民,最后真正做到问政于民。最后党的政治认识与政治实践都需要高效及时的矫正机制,创先争优活动使党的领导干部、党的组织、党员个人和人民群众都发挥作用,在良性互动中实现党自身的自律、自省、自警、自励、自戒。

第四,开展创先争优活动为党与社会(群众)关系的良性调节搭建了社会认知-心理桥梁。

任何政党始终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如何妥善处理好政党与自己的群众基础之间的关系问题,党群关系好坏直接决定着政党的生死存亡,任何政党都需要最大限度大的群众支持,没有群众支持的政党必然走向灭亡。就我们党的现状而言,党群关系总体上是好的,我国的经济社会越来越发展,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也越来越改善,以此为基础对党的政治的认同度也越来越高。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党的政治的现实生态状况也会受到国际国内各种环境的影响,马克思主义理论意义上的中国共产党也要经受各种社会现实因素的考验和影响,从而使党的具体政治实践和政治过程在特殊条件下也有失衡现象,最终会或多或少、或深或浅第影响到党与社会(群众)关系的平衡,作为一种社会政治的生态运动这种情况是可以理解的,但由此认为没必要把党与社会关系的维护和修复始终作为我们党的基本政治任务,那就违背了政党政治的基本常识,缺乏对党与社会这对主要政治关系的深刻理解。

人类政治存在的本意在于坚定地维护社会公平和正义,国家之所以可以作为社会公意的代表,能够逻辑地承诺社会的公平和正义,就在于其位格上能够保持对各种具体利益的超脱,做到这一点的前提不是别的,就在于国家象征意义的整体主体性先验地包含着对各种具体主体性的超越。而党作为专业化的政治组织,其基本的政治职能就是为人民群众执好政,用好权,因此我们党的宗旨才确定为全心全意地为人民群众服务,党章中也才明确规定:“党除了工人阶级和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没有自己特殊的利益。党在任何时候都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同群众同甘共苦,保持最密切的联系,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不允许任何党员脱离群众,凌驾于群众之上。”应该说,这种理论上的规定和承诺是科学的,既符合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与方法,又符合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如果这一原则在社会生活实践中能够得到完全实现,那么就不应该存在党与社会关系领域的问题。但恰好是由于党的理论主体的统一性与党的实践主体的差异性之间的矛盾,导致的结果就是党的理论主体的超脱性被破坏,部分的、具体的、特殊的主体性有时候出现代替党的整体主体性的现象,也就是说个别人把自己凌驾于全党之上,把个别利益置于党和国家的整体利益之上,用私利代替了公利,用私意代替了公意,从而使党和国家维护公意的能力受损,政治的本意受到扭曲,社会的公平和正义也就因此而被动摇,最终结果就是造成不同主体之间的矛盾和纷争,因为我们党是执政党,所以这些矛盾最终都无一例外地归结并影响到党与社会的基本关系上。

因此,我们要把这种政治的社会认知与心理过程传递给人民群众,提高他们的参照议政能力和水平,使人民群众能够对各种政治现象能够保持基本的政治判断和鉴别,而不至于因为个别领导干部的贪污腐败久全盘否定我们党,不因个别社会问题就全盘否定我们党的执政。创先争优活动恰好为这种社会认知-心理桥梁的搭建提供了契机和平台,使广大人民群众合法地参与到党的政治生活和政治运行过程中来,了解我们党关于当前形势的判断和分析,了解我们党的宗旨和真实立场,理解我们党的政治底线和政治文化,了解我们党的政治追求和努力方向,这样才有助于从根本上缓解党与社会这对天然的基本矛盾。

第五,开展创先争优活动为推动党的理论创新由体系建设向要素建设转型提供了精神动力基础。

开展创新争优活动还意味着我们党的理论创新由宏大的体系建设,逐渐地走向具体的制度机制建设。理论是需要不断调试的,因为实践在不断变化。经过多年的努力,我们党无论是理论创新还是党内活动、运动都进入到相对稳定期,这是符合客观规律的。党的理论体系已经基本架构完成,理论建设进入到相对稳定期。正如党的十七大所判断的那样,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这条道路和这个理论体系。今后我们讲党的理论创新应该更多地涉及到具体操作层面上的理论生产,而不再需要也不可能再继续宏大体系式的理论生产。开展创先争优活动,通过优化党的基层组织和党员这两个党的基本构成单位,进而实现以要素协调带动党的思想协调,以党内意识形态优化带动党外意识形态优化,让老百姓一方面体会到我们党的先进性,另一方面也理解并支持我们党的先进性。这种党内、党外思想上的变化必然导致全面的社会关系和经济关系的变化,也就是我们党极力推动的社会结构转型和经济转型,最终使以党的理论微调实现经济社会调整成为党的最经常的执政方式。

理论的动荡是社会动荡的反映,理论生产的基本稳定是经济社会走向和谐的必由之路。中国通过这些年的改革已经基本实现了生产关系领域和上层建筑领域的全面调整,有条件也有必要进入一个相对稳定的均衡发展期,也就是我们政治上承诺的小康时期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时期。经济社会领域的稳定反过来也必然表现为思想理论领域的相对成熟与稳定,创先争优活动应该就是实现这样一个理论生产转型的关节点,从此理论的生产也应该由粗放型走向集约型,由宏大叙事型走向微观问题型,而这也应该成为成为我们实现经济社会结构转型的重要战略的合理组成部分。

责任编辑:单梦竹校对:佘小莉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