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党群关系的主要思想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党群关系的主要思想

对于任何政党来说,都存在着如何处理政党与人民群众的关系问题,但中国共产党人研究的党群关系,实质是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党群关系。早在150 多年前,马克思恩格斯在创立共产主义者同盟时,就关注着党群关系,正是他们提出的一系列理论观点,为确立共产党与人民群众的基本关系奠定了基础。然而,把党群关系的好坏、亲疏与党的执政地位相联系,却是在无产阶级即将夺取政权以及成为执政党之后。在此期间,列宁曾经把人民群众比作大海,而共产党人和党的干部只是沧海一粟; ①斯大林把人民群众比作大地母亲,把布尔什维克党比作安泰② ,这说明密切党群关系,对于党夺取政权、巩固政权并长期执政,具有决定意义。

进入新世纪新阶段,在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国内外条件下,如何处理新形势下的党群关系,已经成为我们党加强执政能力建设必须应对的严峻考验。深入研究马列主义中蕴含的丰富的党群关系思想,从其中寻找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有力支撑,对于我们破解新形势下的党群关系,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都具有重大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马克思主义党群关系理论的历史回顾

研究马克思主义党群关系理论,自然要以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为起点来延伸。在自由资本主义时代,无产阶级政党刚刚创立,党还处在为夺取政权,建立无产阶级的统治做准备的阶段。这时, 确立党在工人运动中的领导地位,树立党的权威, 赢得无产阶级的信任,是党的重要任务。马克思恩格斯有关党群关系的理论也是围绕这个任务来展开的。在垄断资本主义时代,无产阶级进入了夺取政权的实践阶段,列宁关于党群关系的论述则更多涉及广大群众及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由于时代的不同,无产阶级所肩负的历史任务不同,也由于领袖们所赖以扎根的国度不同,他们对党群关系理论的具体结论是各具特色的。研究马克思主义党群关系理论,我们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在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中,融会贯通,运用并创新。

(一) 马克思恩格斯党群关系的基本思想

马克思恩格斯没有专门提过党群关系的概念,但他们很重视无产阶级政党与工人群众的关系。由于马克思恩格斯处在无产阶级政党刚刚诞生的时期,他们更多阐述的是无产阶级政党产生的依据或称合理性,从而论证无产阶级政党取代已有的其他工人政党而成为无产阶级领导者的资格。围绕着这个核心,马克思恩格斯在自己的著作中提出了有关党群关系的基本内容。

1. 阐明了党与工人群众之间的基本关系。

马克思恩格斯在创立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党的时候,就指明了党与人民群众之间的基本关系,即党是无产阶级解放事业的推动力量和领导者,与此同时,也阐述了党必须以工人群众为依托 无产阶级是无产阶级政党实现领导功能的阶级基础。

一方面,这个“基本关系论表明,无产阶级政党的先进性决定了它是工人群众的当然领导者, 这是马克思恩格斯在创立学说之初就表达的思想。19 世纪三四十年代,欧洲各国的工人运动不乏组织者,但都没能为无产阶级找到解放的出路。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用先进理论武装起来的无产阶级政党应运而生。在1848 年发表的《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明确指出:“在实践方面, 共产党人是各国工人政党中最坚决的、始终起推动作用的部分;在理论方面,他们胜过其余无产阶级群众的地方在于他们了解无产阶级运动的条件、过程和一般结果。”④马恩认为,无产阶级政党从产生之日起就担负着领导人民群众的重任。首先,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要求党对无产阶级的领导。马克思和恩格斯发现的唯物史观指出,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不是资本主义制度自然发展的结果,它还需要无产阶级依靠主观的力量,从外部推翻旧的政权。而无产阶级政党是掌握了斗争条件的、预先知道工人阶级解放运动前途的先进组织,因此党能够领导运动。马克思指出:“ 工人阶级的政治运动自然是以为自身夺取政权作为最终目的,为此当然需要一个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在经济斗争中成长起来的工人阶级的预先的组织。”⑤ 其次,政党本身的功能决定了政党是无产阶级斗争的工具。现代意义的政党产生之后,阶级之间的较量,实际上就是政党之间的较量。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恩格斯指出,阶级本身也需要党的领导,政党是政治斗争最重要的武器。⑥无产阶级要想完成与资产阶级的斗争,上升为统治阶级, 关键是组织成为独立的真正的工人政党。⑦只有组织起来,无产阶级才能与资产阶级民主派相抗衡,并且在自己的政党里独立讨论阶级利益而不受资产阶级的影响。⑧

另一方面,马克思恩格斯的“ 基本关系论”指出,是无产阶级政党的阶级属性决定了它必须依托无产阶级才能实现自己的领导作用。革命政党总是要依赖时代最先进的阶级而生存,而这个阶级是否先进则取决于它能否走在生产力发展的前列。在马克思恩格斯时代,也就是在机器大工业时代,无产阶级代表着先进生产力的方向,这个物质基础也决定了无产阶级在政治上的先进要求。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写道:“在当前同资产阶级对立的一切阶级中,只有无产阶级是真正革命的阶级。其余的阶级都随着大工业的发展而日趋没落和灭亡,无产阶级却是大工业本身的产物。”⑨这说明,无产阶级政党只有依靠无产阶级,才能表达自己的政治方向。马克思恩格斯批驳了那些看不起工人的论调,指出无产阶级是“现代一切民主运动的核心”⑩ ,是“ 唯一坚决革命的阶级”ϖ 。这样优秀的阶级,正是党实现领导地位的阶级基础。

2. 无产阶级政党是人民群众利益的代表者。在无产阶级政党与人民群众之间存在前面提到的那样一种基本关系的原因在于,党与人民群众之间的根本利益是吻合的,一致的。自从现代意义的政党产生以来,政党与人民群众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经常会受到挑战,引起危机的根本因素是人类不能回避的利益问题。一般说来,政治集团获得民众支持的重要因素就是与人民(或选民) 之间存在共同利益,但共同利益的范围各式各样:可能是与这一部分或那一部分选民的利益一致,也可能是在不同的时间与人民有不同的共同利益。共产党之所以代表工人群众的利益,最根本的原因在于,无产阶级“若不从其他一切社会领域解放出来从而解放其他一切社会领域就不能解放自己的领域”ω ; 无产阶级只有解放全人类,才能最后解放无产阶级自己。换句话说,无产阶级的利益就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党代表无产阶级的利益,就是代表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与资产阶级政党宣称代表所有选民的利益相区别,“ 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ξ ,因而,无产阶级决不代表其他反动阶级的利益。恩格斯说:“ 我们党内可以有来自任何社会阶级的个人,但是我们绝对不需要任何代表资本家、中等资产阶级或中等农民的利益的集团。ψ 马克思恩格斯的这个说明,进一步强调了党是无产阶级利益的代表者,而那些其他阶级的个人加入无产阶级政党,是建立在他们已经改变各自旧的阶级立场的前提下,他们的主张和行动应体现人民的利益和党的利益。

3. 党的领导地位取决于工人乃至人民群众的认可。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无产阶级不是被动地接受党对阶级利益的代表,党的领导核心作用的发挥,主要在于工人乃至人民群众的认可。1847 年,恩格斯在批评德国小资产阶级不了解德国情况,脱离实际的起义主张时指出,如果党的号召是脱离、损害人民的利益,人民是丝毫不会重视“ 这类政治说教”的。而那些革命性的措施之所以能够实行,“ 是因为整个奋起反抗的无产阶级赞同这些措施并用武力支持这些措施。换句话说,如果党的措施不能代表工人群众的利益,就不能获得无产阶级的支持,党的领导地位也就没有了实现的可能。马克思在1881 年谈到重建国际工人协会的条件时指出:“ 我认为,任何工人代表大会或社会党人代表大会,只要它不和这个或那个国家当前的直接条件联系起来,那就不仅是无用的, 而且是有害的。它们只能在没完没了的翻来复去{的陈词滥调之中化为乌有。λ也就是说,每个国”家的工人组织或政党本身的生存,取决于他们能否反映人民群众的利益,而人民群众则有权利监督党是否真正代表了这个利益。为了使工人群众认识自己的根本利益,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党有责任和义务唤醒他们的阶级意识。恩格斯曾经指示德国党要通过自己的报刊向群众进行宣传,帮助人民群众认识自己在社会中受压迫的处境,讲明人民群众在革命中的目标和利益。| 马克思在帮助英国工人运动时也说过,

由于英国的工人不懂得支持了爱尔兰的民族解放就是为英国工人的社会解放创造条件,所以,国际工人协会、伦敦中央委员会的特殊任务就是唤醒英国工人阶级,使他们意识到这些。} 意思是,在英国工人阶级的阶级意识中,已经包含着这些道理,但由于工人缺少文化知识,他们不能意识到工人解放与爱尔兰民族解放的关系。党的任务就是启发工人觉悟,唤醒沉睡的阶级意识。

唤醒任务由党的思想家完成。那么,思想家从何而来? 马克思恩格斯揭示了其中的奥秘,即在阶级斗争接近决战的时期,统治阶级中的一小部分人会脱离统治阶级而归附于革命的阶级,即掌握着未来的阶级。“所以,正像过去贵族中有一部分人转到资产阶级方面一样,现在资产阶级中也有一部分人,特别是已经提高到从理论上认识整个运动这一水平的一部分资产阶级思想家,转到无产阶级方面来了。马克思恩格斯本人正是这样的人。他们不仅具备丰富的理论知识,而且他们注重参加社会实践和调查研究,自觉补上自己所缺乏的不了解工人阶级、对工人阶级缺少感性认识这一课,从工人阶级中吸取精神养料,在成为无产阶级理论家的同时,也完成了世界观和政治立场的转变。当然,人民群众是无产阶级政党智慧的源泉,不投入到火热的生产活动中,不参加实践,不深入工人群众中调查研究,就不能掌握第一手资料,唤醒群众的任务就无从谈起。

(二) 列宁关于党群关系的理论和实践19 世纪八十年代后期,列宁开始了在俄国建立无产阶级政党的活动,党群关系也是列宁必谈的问题。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列宁领导的布尔什维克党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第一个执掌政权的无产阶级政党,第一次面临着在实践中解决党群关系的重大任务。列宁关于党群关系的论述是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和实事求是的思想方法基础上,从布尔什维克党执政的需要和实践出发的, 是对执政党建设的探索和实践的升华。列宁提出的一切有关党群关系方面的方针政策都是开创性的。这些对我们今天仍然有借鉴意义。

1. 人民群众具有人数上的优势,是无产阶级政党密切联系群众的重要原因。

人是社会的人,社会是人的社会,在社会上争取尽可能多的群众支持,这是政党取得政权、巩固政权的基本条件,也是列宁党群关系理论中强调的多数原则。

19 世纪末20 世纪初的俄国是一个军事封建帝国主义国家,俄国党不可能走议会道路,只能靠合法斗争与非法斗争相结合。因此,在建立了无产阶级政权之后,俄国党就面临着新问题,即党不是通过选举从地下状态上升为执政状态的,这个时候,依靠广大人民群众,赢得民意,对布尔什维克党来说非常重要。列宁多次强调了多数对于党的意义。他在1918 年时说:“数以千百万计的群众, 哪里有千百万人,哪里才是政治的起点; 哪里有千百万人,而不是几千人,哪里才是真正的政治的起点。υ 这就是说,党执政的起点在多数群众之中,工作在于紧紧抓住民意。

当然,列宁也不是无原则地追求数量和民意。列宁认为,“党是阶级的先锋队; 它的任务决不是反映群众的一般水平,而是带领群众前进。列宁作了以下具体分析:群众是划分为阶级的;只有把不按照生产的社会结构中的地位区分的绝大多数同在生产的社会结构中占有特殊地位的集团对立时,才可以把群众和阶级对立起来;在通常情况下,在多数场合,至少在现代的文明国家内,阶级是由政党来领导的;政党通常是由最有威信、最有影响、最有经验、被选出担任最重要职务而称为领袖的人们所组成的比较稳定的集团来主持的。在这里,一是列宁强调,不要把群众、阶级、政党、领袖对立起来,进而去否定阶级、政党和领袖;二是列宁眼中的人民群众的范围比马克思恩格斯要宽泛些,群众这个概念是指大多数。“人民群众” 被定位在“全体被剥削者”,它不仅指工人群众,而且是指广大人民。列宁的党群关系结构是呈阶梯状的: 党无产阶级(列宁又称之为革命阶级) 群众(即全体被剥削劳动者) 其中,“党指的是工人阶级有组织的部队,即有别于第二国际社会民主党的俄国无产阶级新型政党;“无产阶级”指的是与党有着天然紧密联系的阶级,它不是一般的被剥削的劳动群众,而是群众中最先进的部分,这个阶级决定着党的性质; “群众”则具有人数上的优势,是“ 决定历史结局” 的人群, ψ 也同时决定着党的命运。列宁的这个思想说明,争取人民群众对于保证党的执政地位意义重大。

在实践中,列宁也是基于扩大了的人民群众来制定党的政策。比如,苏维埃非常重视与其他阶级阶层的关系,一方面是因为年轻的苏维埃缺少经济建设的经验和知识,另一方面,也是前面提到的数量原因,党不能离开群众的支持,包括掌握了科学技术的资产阶级专家的支持。与社会各个阶层的非党群众建立密切联系,列宁称之为是“具有深刻历史意义的重大任务”。

2. 密切联系群众关系到党的生存和执政地位的巩固。

无论是执政前,还是执政后,党的存亡都取决于群众,列宁对此的看法十分明确。1905 年, 俄国的资产阶级革命失败,对于布尔什维克党来说, 教训在于党没有充分发动群众。因此,列宁总结到:“只有以一定的阶级为依靠的政党才是强有力的,才能在形势发生各种各样的转变时期安然无恙。公开的政治斗争迫使政党更紧密地联系群众,因为没有这种联系,政党就没有什么用处。”

也就是说,如果党不能依靠本阶级,那么,党不仅不能实现自己的领导地位,更重要的是,党在非法状态下的安全将受到威胁,而当党的生存面临危险的时候,政党也就“没有什么用处”了,根本无法实现夺取政权的目的。

在十月革命胜利的前夜,列宁把党群关系同党的执政地位联系在一起。他说:“只有相信人民的人,只有投入生气勃勃的人民创造力源泉中去的人, 才能获得胜利并保持政权。”1921 年12 月,列宁又进一步讲到:“ 对于一个人数不多的共产党来说,对于一个作为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来领导一个大国在暂时没有得到较先进国家的直接援助的情况下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共产党来说,最严重最可怕的危险之一,就是脱离群众,就是先锋队往前跑得太远,没有‘保持排面整齐’,没有同全体劳动大军即同大多数工农群众保持牢固的联“先锋队只有当它不脱离系。∼ 列宁在1922 年说:

自己领导的群众并真正引导全体群众前进时,才能完成其先锋队的任务。在各种活动领域中,不同非共产党员结成联盟,就根本谈不上什么有成效的共产主义建设。列宁提醒全党:”“ 我们党目前也许会陷入十分危险的境地,即变得骄傲自大起来。这是十分愚蠢、可耻和可笑的。一些政党有了骄傲自大的可能,这往往就是失败和衰落的前奏。νϖ 这里,列宁的党群关系思想的目的性十分鲜明:实现党的领导地位和建设共产主义事业。密切联系群众,首先是同无产阶级劳动群众,同时也同非无产阶级劳动群众联系、接近,甚至可以说在某种程度上打成一片,是党实现领导的基本条件。

在此基础上,列宁努力加强执政党的自身建设,果断提出了一些保持和加强党与人民群众联系的措施。比如,针对党和国家存在的严重官僚主义,大力精简机关,缩减编制νω; 建立工农检察院,加强对党和国家机关的检查和监督工作;通过清党,把“欺骗分子、官僚化分子、不忠诚分子和不坚定的共产党员以及虽然‘改头换面’但内心依然故我的孟什维克从党内清除出去”建议用星期六义务劳动密切党与群众的联系,对于不执行星期六义务劳动的党员, 甚至给予开除党籍的处分”。

3. 提出了符合人民群众愿望的新经济政策。

在列宁领导的布尔什维克党成为执政党之后,马克思主义关于党与人民群众的利益是一致的、党没有自己的私利的思想不再是抽象的理论, 面对人民的利益,列宁宁可让党的脚步退却,以满足人民的利益。列宁主张的新经济政策就是这方面的光辉范例。本来,列宁对农民是有另一种认识的,他认为,只有无产阶级才是惟一真正的革命阶级,其余阶级只是在某些方面,只是在一定条件下才可能成为革命阶级。显然,他那时不认为农民是俄国革命的主力军。当然,最终列宁还是意识到了党执政后,在占人口大多数的俄国,改善和提高农民的生产生活状况,对于巩固布尔什维克的地位是非常重要的。因此,他说服全党放慢了前进的步伐,提出著名的新经济政策。这个深得人心的政策,后来成为我国农村改革的一个思想依据。

二、马克思主义党群关系理论的特点

马克思主义党群关系理论本身没有现成的教科书,它是一种实践性很强的理论,它是在具体的政党实践中表现出理论生命力的。因此,回顾经典作家党群关系理论,可以看出,各个时代的理论是各具特色的,很难用整齐划一的理论模式表达出来。但是, 共同的唯物史观以及共同的群众观, 又决定了马克思主义党群关系理论的内在规律性, 这些共同点经受了时空的考验, 我们应该坚持和遵循。对此, 我们尝试着总结如下:

第一个特点: 革命导师都把党与人民群众的关系同党的政权意识和执政意识紧密联系在一起。

政权意识, 就是指尚未执政的无产阶级政党, 把夺取政权、执掌政权、使人民摆脱受剥削受压迫的地位作为自己的基本追求。执政意识, 是指已经执掌政权的无产阶级政党, 把巩固执政地位、为人民带来福祉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无论是在争得执政地位, 还是在巩固执政地位的过程中, 人民群众对于党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 获得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 是党赢得胜利并且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的决定性因素。

马克思恩格斯之所以开宗明义地讲无产阶级政党不存在自己的特殊利益, 反复强调无产阶级政党最能代表运动的方向, 就是为了说明党作为共产主义运动的领导者是合理的, 是必然的, 是得到广大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赞同的。在当时那样的历史条件下, 在人民群众没有得到民主选举权利的时代, 马克思恩格斯的这种证明是非常重要的。无产阶级天然的革命性, 以及无产阶级只有解放全人类才能最后解放无产阶级自己的历史责任, 使无产阶级政党最终赢得了领导者的地位, 成为社会主义运动的先锋。

巩固政权是政党执政之后的首要任务, 虽然巩固执政地位的方法有多种, 但对于无产阶级政党来说, 民主执政是惟一的执政方法, 也就是说, 无产阶级政党不能选择专制的执政方法。而保持良好的党群关系, 紧紧依赖广大人民群众, 是民主执政的内容之一。与人民群众的关系不良, 就是不合格的执政, 与人民群众关系恶劣, 就有丧失政权的危险。

第二个特点: 革命导师都把代表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密切党群关系的核心。对于人民群众来说, 利益问题是非常敏感、非常重要的问题, 他们通常以此为标准来决定对政党的选择。革命导师深知这一点, 他们都没有回避利益问题, 并且恰恰是从利益问题入手, 讲明了无产阶级政党与广大人民群众之间的关系。他们公开表明无产阶级政党没有任何的集团私利, 它只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 以代表广大人民的利益为党的最高标准。也正是因为这个特点, 党才能够在地下状态时, 深深地吸引广大人民群众义无反顾地跟着党。

第三个特点: 革命导师都指出党群关系是一种辩证关系, 党与人民之间存在着有机联系, 共同构成了执政的整体。

关系就是事物之间的联系, 而联系的含义指事物之间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相互包含的关系。在考察马克思主义党群关系理论时, 我们发现, 革命导师把党与人民群众二者置于这种辩证的关系之中。从政治学意义上讲, 无产阶级政党与人民群众的关系是得到权力和授予权力的关系, 或者是取得资格和资格被认可的关系, 因此双方都有自己的权利和义务。对于无产阶级政党来说, 当它获得执政权利的时候, 也就同时具有了为人民服务的义务; 对于广大人民群众来说, 当他们取得能够监督党的地位的时候, 也就同时要履行服从党的领导的义务。

党群关系是一系列相互对立统一的概念的集合, 无产阶级党群关系的基本内容应该包括: 无产阶级政党是人民群众事业的推动力量和领导者, 人民群众是无产阶级政党的社会基础; 无产阶级政党是人民群众利益的代表者, 人民群众是无产阶级政党行为的监督者; 无产阶级政党是科学思想的唤醒者, 人民群众是无产阶级政党智慧和力量的源泉。这些关系表明了无产阶级政党与人民群众之间相互依存、相互补充、相互制约的联系。并不是党把自己强加给人民群众, 也不是人民群众要百依百顺地服从党。党与人民群众是有机相连的整体, 二者都是政党政治中的必要因素, 二者共同构成了执政的整体。

第四个特点: 执政党必须同脱离人民群众的官僚主义和消极腐败现象作斗争。

从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分析, 党的产生与发展是有时限的, 人民群众则是永远的; 党群关系出现裂痕, 责任不在人民群众, 而在手握重权的执政党。正是从政党自身来反思, 革命导师作了两个方面的探索:

一是针对党执政后出现的官僚主义等弊端, 提出体制改革的思想。比如列宁的《给代表大会的信》、《宁肯少些, 但要好些》, 就体现了共产党克服执政体制弊端的决心。二是下大决心治理脱离人民群众的消极腐败现象。为此, 列宁提出“加重法庭对共产党员的判罪”的要求, 针对莫斯科市委“姑息应该绞死的犯罪的共产党员”的错误, 他甚至用激动的语气写道: “ 可耻和荒唐到了极点: 执政党庇护‘自己的’坏蛋! ! ”; 马克思主义党群关系理论中的这种反向思维告诉我们, 要密切党群关系, 就要清醒地认识人民群众不满意的是什么, 反感的是什么, 对人民群众造成伤害的是什么, 从而以改革的精神建设党。

三、几点思考

( 一) 科学把握人民群众的范畴, 拓宽党的执政基础。

在马克思主义党群关系理论中, “ 人民群众” 是相对复杂的概念, 在党执政之前, 它因革命的任务的不同而不断变化, 在党执政后, 它也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不同而不同。但总的趋势是, 随着党的事业的不断扩大, 人民群众的范围也会不断扩大, 党的执政基础也就日益宽厚。

在西方国家的政治中, 常常用选民一词来表达“ 人民群众”。在选举的意义上使用选民一词时, 选民是不分阶级阶层的, 它所表达的是群众与候选人之间的一种选举与被选举的关系。在选举过程中, 选民的价值取向通过投票来实现。在马克思主义党群关系理论发展史上, 人民群众的范围是动态的, 变化着的。其最狭义的理解, 是指无产阶级, 列宁称之为本阶级; 其一般意义, 是指全体劳动群众, 包括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小资产阶级等, 他们靠劳动谋生。人民群众范围的动态性和变化性, 要求无产阶级政党在革命和建设的各个阶段必须适应这种变化, 实事求是地制定相关政策。

对执政后的中国共产党来说, 特别是随着大规模的阶级斗争已经结束, 党又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 如何扩大党的群众基础, 妥善处理人民内部矛盾, 这是执政党必须斟酌的。近年来, 社会主义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已经取得决定意义的突破,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中, 所有制形式的多样化, 使社会阶层的划分比阶级的划分更加复杂。在人民群众内部各群体发生利益的矛盾与冲突时, 如何妥善处理人民内部矛盾, 使人民内部各利益群体和谐相处, 已经成为改革中的热点。这就增加了处理党群关系的难度, 对党制定政策也提出了相当高的要求。党的执政行为不仅要紧密结合实际, 而且还要有高超的艺术性, 从而尽可能的扩大自己的社会基础。

( 二) 坚持以人为本, 着力提高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在总结党的执政经验时指出: “必须坚持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始终把发展作为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关键。”在整个密切党群关系的工作中, 我们也必须遵循这一方针, 即必须始终抓住发展这个第一要务, 聚精会神搞建设, 一心一意谋发展。这样, 才能更好地代表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进而不断巩固党群关系。

多年来, 由于缺乏明确的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作指导, 我们在致力于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 也积累了不少矛盾和问题, 主要是城乡差距、地区差距、居民收入差距持续扩大, 就业和社会保障压力增加, 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发展滞后, 人口增长、经济发展同生态环境、自然资源的矛盾加剧, 经济增长方式落后, 经济整体素质不高和竞争力不强等。在政府行使职能和党的自身建设中, 过多地依靠权力, 少的是服务, 是人性化、人情味, 经常强调的是对人民的要求, 而不是研究解决老百姓的需求。这些发展中出现的问题, 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人民群众积极性、创造性的发挥, 影响人民群众对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的认同。针对这种状况,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坚持以人为本, 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 强调政府职能由管理向服务的转变。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更为具体的要求: 深入体察人民群众的意愿, 切实把维护、实现、发展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体现在党领导发展的大政方针和各项部署中。就党的自身建设而言,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 我们的上级党组织应更多地考虑为下级党组织服务, 党组织应思考如何为党员服务, 党员应多想想怎样为群众服务。有了一定的经济实力, 又有了职能转变的主旨, 党的凝聚力、向心力就能增强。

( 三) 畅通人民群众行使权利的渠道, 确保人民群众在执政中的主体地位。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民主执政的新概念, 第一次在党的文件中把人民与执政连在一起。从一定意义上说, 这是新时期党中央领导集体发出的政治宣言。这个宣言表明, 人民是社会主义国家的主人, 是共产党执政的要素, 换句话说, 执政已经成为了人民生活的重要部分。这一论断, 继承了马克思主义党群关系中人民群众是执政主体的思想。

所谓人民群众在执政中的主体地位, 就是党必须代表人民进行国家管理, 党的全部路线方针政策都只能反映人民群众的利益。不是人民群众直接参加国家管理, 不是人人当官, 而是由一个专门从事管理的阶层代表人民执政。

回顾苏联东欧国家的执政党的教训,正是由于人民群众的执政主体地位受到侵犯,导致执政党丧失权力。一种情况是“好心的侵犯。党认为,既然自己是代表广大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党,就包办代替,把代表人民执政变成代替人民执政,常常把自己的意志、严重背离人民要求的方针政策强加给人民群众。这种“代替的结果是伤害群众、远离群众、群众与党离心离德,最终失去群众,丧失权力。另一种情况是根本就没有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心上,把权力当作谋取私利的工具,贪污、受贿、腐败现象严重,最后形成与群众的对立。解决问题的办法,就是通过政治体制改革,维护人民群众执政的主体地位,还权于民。

遏制既得利益集团的产生,是保护人民群众执政主体地位的关键。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历史上,反对特权阶层、反对既得利益集团的斗争由来已久,许许多多社会主义运动的政治家都试图解决这个难题,但都遭到了失败。{ 苏联共产党垮台的教训之一,就是没有遏制住党内产生既得利益集团。毛泽东曾经讲过:“我们一定要警惕,不要滋长官僚主义作风,不要形成一个脱离人民的贵族阶层。谁犯了官僚主义,不去解决群众的问题,骂群众,压群众,总是不改,群众就有理由把他革掉。我说革掉很好,应当革掉。ν这是毛泽东在党执政初期的提醒,我们今天不能忘记这个提醒,不能忘记这个政治遗言!

毋庸讳言,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人人参加国家管理是不可能的,总要有一个专门从事管理的阶层存在。但如何在最大范围内还权于人民,推动政治文明和政治民主; 如何使职业管理阶层不变成特权阶层,努力消除既得利益集团产生的土壤, 是摆在执政党面前的重要课题。

(四) 密切党群关系,重要的是党员干部的求真务实。记得刘少奇在《论共产党员的修养》中曾讲道,旧社会留给我们的最大祸害之一是理论和实际的脱离。他批评国民党尽管满篇满口的仁义道德,然而实际上却是彻头彻尾的男盗女娼,并指出,他们的目的就是要升官发财,用这些“圣贤之道去压迫被剥削者, 用满口仁义道德去欺骗人民。在此基础上,他强调我们共产党员“完全不能采取这种态度”,“我们学到的,就必须做到”,我们“不能欺骗自己, 不能欺骗人民, 也不能欺骗古人”,这是我们共产党员的一大特点,也是一大优点。

在党群关系上求真务实,就是要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方针,确立“群众利益无小事的观念,“凡是涉及群众的切身利益和实际困难的事情,再小也要竭尽全力去办。要坚持知和行的统一,就是不说空话、大话、套话、假话,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和调查研究的工作方法,不搞花样,不搞政绩工程,树立办实事、务实效、求实绩的政绩观,建立与群众的沟通、协调和反馈制度,认真负责地对待人民群众的来信、来访,切实解决国计民生的现实问题和由“就业、医疗“拆迁、“土地确权等工作中引发的热点、难点,努力破解群众对党的工作中的疑点。

解决了知与行的关系,我们就能够在制定党的政策的时候不出或少出偏差,就能够在感情上贴近人民群众,党员干部与群众心连心,党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责任编辑:单梦竹校对:佘小莉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