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志刚:基层医改的创新与实践(2)

孙志刚:基层医改的创新与实践(2)

基层医改的基本思路和主要内容

医改启动实施两年多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经过各方的不懈努力,五项重点改革都取得了明显进展和初步成效。其中,基层医改在动体制、建机制改革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是整个医改中的最大亮点,突出表现在基层医改回答并解决了三个关键性问题,探索了较为清晰的改革路径。第一,抓住了基层医改的主要症结。“以药补医”渗透到医药卫生体系方方面面,是导致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公益性缺失的主要原因,也是当前深化医改需要破解的主要矛盾。这种机制使医疗机构以逐利为导向,与药品生产、流通企业形成利益共同体,助推了药价虚高,加重了群众负担,同时导致了药品滥用,腐蚀了医务人员,败坏了医德医风,绷紧了医患关系,也摊薄了医保效果。

基层医疗机构直接面向广大人民群众,在基层首先破除“以药补医”机制,可以让人民群众尽快得到实惠。第二,明确了基层医改的方向。基层综合改革首要目标就是要使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回归公益性,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服务,这是新机制建设的核心。其次就是要立足保基本,使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承担好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职能,实现预防为主,当好健康“守门人”,这是新机制建设的基本要求。同时,要有助于提高医务人员的积极性,通过改革形成既有激励,又有约束,既不片面追求利润,又不出现大锅饭的运行机制,这是新机制高效运行的内在动力。再就是要着眼可持续,形成稳定的投入保障机制,确保基层机构正常运行,这是新机制建设的基础。第三,找到了基层医改的抓手。“以药补医”机制运行了几十年,错综复杂,根深蒂固,破除这个旧机制要选好突破口,设计科学的转换路径,使新旧机制实现平稳对接。推进基本药物制度建设,建立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运行新机制,这是实现新旧机制转换的基本要求,也是重要抓手。做好这项改革,必须推进“财政投入、药品招标采购、人事收入分配、创新内部管理、严格外部监管、完善医保支付方式、加强医德医风”等改革。同时,在推进新旧机制转换过程中,要把握节奏,既要积极稳妥,又要加快推进,使各项改革尽快到位,避免“夹生饭”,留下“后遗症”。

推进基层改革,建立新的运行机制,涉及到方方面面,但以下五个方面是不可或缺的,是基层医改的重要内容。

一是建立公益性的管理体制。这是基层改革的根本出发点。在基层举办医疗卫生机构,满足人民群众基本医疗服务和公共卫生服务,这是人民政府义不容辞的职责。政府举办的基层医疗机构是非营利性的公益性事业单位,举办费用和发展费用由政府负责,运行费用通过服务收费和多渠道补偿承担。同时,改革编制管理,根据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功能和实际工作量核编定岗,实行动态调整,做到定编定岗不定人,固定的编制流动的人,编制数只作为聘用人员和核定收支以及确定政府补偿依据。

二是建立竞争性的用人机制。这是确保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健康发展的根本保障。推进人事制度改革,破除身份界限,实施“按需设岗、按岗聘用、竞聘上岗、合同管理”的岗位管理制度,逐步建立“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用人新机制。首先要选好院长,进行公开公平竞争,择优聘任,并实行任期目标责任制。对医务人员要根据岗位的要求,在核定资质后,实行竞争上岗、全员聘用。对不具备从医资质的人员,进行合理分流,优化队伍结构。对落聘人员的分流安置要做到稳妥细致,以人为本,友情操作,确保社会稳定。

三是建立激励性的分配机制。这是增强基层活力的重要举措。对医疗机构,要建立以服务数量、质量、效果以及居民满意度为核心,公开透明、全程跟踪、动态管理的考核机制,考核结果与经费补助挂钩。对基层医务人员,首先要保障总体收入不降低。实行按岗定酬,按工作业绩取酬,把考核结果与个人收入挂钩,向一线人员、骨干人员倾斜。要加大绩效考核比例,拉开收入差距,形成有激励、有约束的内部竞争机制。

四是建立规范性的药品采购机制。这是实施基本药物制度的关键环节。这次国务院制定了新的招标采购办法,推出了招生产企业、招采合一、量价挂钩、双信封制、集中支付、全程监控等创新举措。这不仅仅是采购模式的变化,也是对药品生产流通秩序、药品供应配送模式、政府监管模式的一场深刻变革。

五是建立长效性的补偿机制。这是建立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运行新机制的基础。要落实好财政专项补助和收支差额的兜底作用,基层医疗机构的发展经费由政府负责,运行经费按照“核定任务、核定收支、绩效考核补助”的原则,对差额部分按时足额补助。同时,发挥医保支付的重要补偿作用,调整基层机构服务收费并纳入医保报销范围

基层医改取得了重大成效

当前,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基本到位,新机制建设基本建立,成效也开始显现。

第一,基层群众得到明显实惠。让人民群众从改革中得到实惠,是医改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截止到2011年9月底,基本医疗保险覆盖12.95亿人口,覆盖面超过95%。其中新农合新增1700万人,城镇居民医保全面推开,参保人数达到2.16亿人,近800万关闭破产企业退休人员和困难企业职工全部纳入了基本医疗保障,这些新增群众主要是基层群众。新农合和城镇居民医保政府补助标准从2009年每人80元提高到2011年的200元。同时,推进基本药物制度建设,基本药物在政府办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部实行零差率销售。目前,基层药品价格下降30%左右。由于医保待遇提高和医疗费用降低,这“一升一降”使老百姓得到明显实惠。截止到2010年底,城乡居民个人支付医疗费用占卫生总费用比例为35.4%,比改革前降低了4.8个百分点。

第二,基层医疗机构服务软硬件得到明显改善。改革前,基层医疗机构主要靠自我积累发展,导致房屋破旧、科室不全、设备简陋、队伍不稳,影响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提供。医改两年来,中央财政累计投入600多亿元用于县医院和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标准化建设以及设备购置,基本实现村村有卫生室、乡乡有卫生院、县县有达标县医院。在软件方面主要采取了三项举措:一是核定编制,增加医务人员数量,解决有人给老百姓看病问题。目前,全国有2788个县(市、区)已完成编制核定,共核定编制数114万多名,比改革前增加了29.9%。二是培养培训,提高基层队伍素质。两年来,国家为中西部乡镇卫生院招收定向免费医学生1万多名,招聘乡镇卫生院执业医师2万多人。三是采取多种举措吸引人才下基层,开展培养培训和长期对口协作、对口支援,提高基层医务人员素质和服务水平,筑牢了基层网底。

责任编辑:郑瑜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