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基层医疗机构运行效率明显提高。医务人员是医改主力军,是医疗服务中最有活力的因素,一切医改政策都要通过调动医务人员积极性来落实。这次改革积极推动基层医疗机构人事制度、收入分配、绩效管理等机制改革,以投入换来新机制,以新机制促发展、增活力。这些改革措施,使基层医务人员月均工资增加了600元左右,15个省份基层医务人员收入达到或超过当地公务员水平。基层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感受到改革带来的实惠,积极性得到了调动。
第四,公共卫生服务功能明显增强。公共卫生服务是贯彻预防为主卫生方针的重大举措,花钱少、效益好,能够实现少得病。过去,基层医务人员为生存和创收疲于奔命,没有动力和条件提供公共卫生服务。这次改革,明确了基层医疗机构开展公共卫生服务的基本功能,并把每个基层机构从事公共卫生服务的人员编制从原来的1人~2人增加到4人~5人。同时,设立专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把标准提高到人均25元,免费为城乡居民开展了10大类41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实施7大类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重点向农村和基层群众倾斜。人民健康显著改善,农村婴儿死亡率由2008年的18.4‰下降到2010年的16.1‰。
第五,村卫生室和村医队伍建设明显加强。村卫生室是广大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网底。以前,村卫生室的发展没有得到很好地保障,不少村卫生室就设在村医自己家里,“和尚一走,庙就没了”。这次改革,各级政府采取多项措施,大力加强村卫生室和村医队伍建设。将村卫生室纳入基本药物制度实施范围,实施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一些地方还实行了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的一体化管理,村卫生室服务能力得到显著加强。同时,还通过财政直接补贴、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购买服务、实施新农合门诊统筹等措施提高村医收入。多数地区把乡村医生纳入养老保障体系,解除了他们的后顾之忧,村卫生室作为基层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底得到进一步筑强。
第六,基层医疗服务模式明显转变。基层医改使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模式更加规范合理,也更科学有序。主要实现了四个转变:一是促进基层医疗机构从注重治疗转变到为社区居民提供基本医疗、预防保健、康复等六位一体的卫生服务,服务功能更加健全;二是从与大医院无序竞争转变到分级诊疗、分工协作,推进了有序就医格局的形成;三是从提供专科服务转变到全科诊疗,特别是全科医生制度的建立,适应了基层居民看病的需求;四是从坐堂行医转到上门服务,以病人为中心的理念逐步形成,促进了医患关系改善。
第七,药品生产流通领域改革开始启动。这项改革的主要抓手是实施新的基本药物招标采购机制。新办法的推行,触动了整个药品生产、定价、流通、使用、监管等各环节的改革。一是减少了流通环节,压缩了不正当营销手段的生存空间,使药价大幅下降;二是推动了药品生产流通领域的结构调整、优化整合,促进了医药产业做大做强;三是加强了药品质量的全程监管,保证了药品质量和用药安全;四是促进医务人员用药更加规范合理,减少药品滥用,对提高中华民族整体素质具有深远的影响。
第八,为县级公立医院改革积累了经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也是公立医疗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的所有制性质都是政府举办的公立医疗机构,只不过在建设规模、服务功能上与城市大医院有所不同。从这个意义上看,公立医疗机构改革已经从基层开始启动,基层医改为公立医院改革进行了全面演习,特别是在破除以药养医、创新体制机制、调动医务人员积极性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的探索实践,为深化县级医院改革积累了丰富经验。
第九,锻炼了一批熟悉医改、有志于推进医改的队伍。推动医改,既是事业发展的过程,也是培养、锻炼队伍的过程。这次医改各级党委政府都高度重视,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带动效应。广大干部特别是从事医改工作的人员都能够集中精力关注医改、研究医改、热心推动医改,对医改产生了深厚感情。同时,这次医改开展了大规模培训,从中央到地方,从领导干部到专业技术人员,从政策理论到实施操作,覆盖范围广、培训内容全、持续时间久,全国已累计培训237万人次,既是医改政策的大宣传、大普及,也深化了认识、明确了方向,这是进一步深化医改的宝贵财富。
第十,人民群众对医改成功增强了信心。医改是世界难题,理论和实践都很复杂。基层医改的突破,为医改成功增添了信心。一是通过建立全新的机制,表明公益性、积极性和可持续性是可以统一起来的。二是通过破除以药补医引发的综合改革,找到了一条从旧机制向新机制转换的办法。同时,基层医改让人民群众特别是基层群众获得了很多实惠,这次医改政府增加的投入主要用于低收入群众,既促进了社会公平正义和和谐稳定,也使他们更加拥护改革、支持改革,进一步凝聚了共识,形成了推动改革的合力。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