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边是学校本身的两极分化,是教学资源的愈加畸形的分配,一边讲让家长们放心让孩子就近上学。凡是有点条件的人,都想把孩子送到资源优厚的重点中小学上学,这个‘起跑线’一开始就不是同一条线,社会怎么能不紧张?”温儒敏说。
中国工程院院士朱高峰告诉《瞭望东方周刊》,“起跑线”口号的背后已形成错综复杂的价值链和庞大的既得利益集团。
学校搞课改,提倡减轻孩子学业负担,可是一些商家与学校某些环节结合,又要孩子上各种班。“政府部门想实施有效的课改,就必须对这种损害教学秩序的商业行为有切实的抑制措施。关键则是切断既得利益者形成的阻力。”朱高峰说。
“教 辅的利益链涉及学校、教师、教材编撰者、出版机构、教学机构经营者、各种中介组织等,其中有些是公开的活动,有些则是若明若暗的,并且体制内与体制外的机 构、活动混杂在一起,真假难辨。”朱高峰说,“广大学生和家长是直接受害者。问题在于已经形成的利益格局,使得家长和学生们更多时候自觉自愿,甚至是抢着 来受害,实际上他们是被绑架了。”
淡化竞争性的教育政策
针对过度教育问题,参加上述论坛的多位专家都把矛头指向了“教育产业化”弊端。
朱高峰指出,基础教育中利益集团的存在是办教育以营利为目的的必然产物。教育行政部门不仅需要否认教育产业化,还需要对教育产业化的种种表现及其后果进行研究和清理,以遏制教育产业化的不良表现。
“国家投入不够,学校就要自己去赚钱。赚了一些钱,可风气坏了,一些人的心野了,一些老师没心思了。市场化对基础教育的伤害是致命的。”温儒敏认为,现在需要有更强硬的措施摒除产业化对过度教育的不良影响。
“单纯就利益链本身来解决过度教育问题也是不可能的。”朱高峰说,还要从社会需求、基本制度等方面来澄清问题、提出办法。
教育部长袁贵仁在论坛发言说:“让孩子健康快乐成长,原则上大家都同意,但付诸行动,还会有困惑:校长也不愿教师和学生压力太大,但升学率降低怎么办?教师也不愿让学生太苦,但学生成绩下降怎么办?家长也不愿让孩子太累,但将来上不了好学校怎么办?”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巡视员朱慕菊告诉《瞭望东方周刊》,过度教育问题从根本上而言,可以说是教育体制竞争性的负面影响。“升学率成为教育领域的GDP,这一竞 争性不可避免地传导到政府部门对教育管理的价值取向。要扭转不良的竞争,政府需要系统地介入和解决,淡化竞争性的教育政策。”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