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年的故事,太长。先从一个谈判说起。
1901年9月7日,李鸿章代表清政府签署《辛丑条约》。当时的清廷,国库亏空,外来势力扼住了清政府的喉咙。《辛丑条约》的签署更是雪上加霜。
此时,站在李鸿章身边的庆亲王奕劻,表情冷漠,默不作声。这是一个被李鸿章遮盖了的配角。在《辛丑条约》签署两个月后,李鸿章郁郁而亡。两年后,配角奕劻走上了历史舞台。
他上书清廷一份名为《清政府户部试办银行酌拟章程》的议案。在经过一年多的筹备后,1905年8月,由大清户部拨款50万两作为启动资金,成立了“大清户部银行”。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银行,招纳商股,官商各占半数,具有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的双重性质。
滑稽的一幕是,在大清户部银行的筹备期,奕劻把自己家一百二十万两私产存进了英属汇丰银行,以此回避入股大清户部银行。作为创办者,他压根对即将诞生的国家银行没有信心。
他也不曾想过,这个被自己糊里糊涂提议出来的银行,后来竟然成为中国现代银行业的奠基者。
几年后,它有了一个延续百年的名字——中国银行。
一 1912-1928 开迎黄金年代
1912年2月5日,上海《申报》隆重刊登了一个行名与国名一致的中国商业银行开业的广告。
数百名各界领袖、华侨代表和股东聚集在上海汉口路3号,原大清银行上海分行旧址上庆祝欢呼。
辛亥之前,“万岁”是皇帝的专属词。在中华民国成立一个月后,股东们为一家银行而呼喊,这在当时成了报纸上津津乐道的料儿。
让股东们高兴的,不仅是因为曾经的“大清户部银行”以“中国银行”的名字存活了下来,还有一个原因,孙中山批复,废除原有的官股500万两,相应增加500万两的商股。中国银行保持了它官商合办的性质,而且,商股比例扩大了。
半年后,中国银行总行在北京西交民巷原大清银行旧址上成立,上海设分行。随后,天津、汉口、济南、杭州、广州、南昌等地的大清银行也都在清理后,相继改为各地的中国银行分支机构。
成立没多久,中国银行即面临一场“停兑危机”的考验。
1916年5月,袁世凯下令:兑换券停止兑现和存款停止付现。
中国银行上海分行采取了高调的姿态,即使是星期六休息时间,也照兑不误。一周后,渐渐平静下来的上海人开始相信,中国银行是可信的。此时,长江中下游各中行分行纷纷效仿。等到6月2日,中央政府迫于舆论压力,发文否定了之前的停兑决策,一场危机就这样结束了。
中国银行因此赢得了高度的社会赞誉,名声大振。
辛亥革命吹来了一阵相对自由的风。民国初年,人人盼望重建,一帮老上海滩人一腔热血洒在实业上。加上此时军阀混战,政客们忙于战事,无暇顾及经济发展,倒是给经济留了些空间。一时间成就了一个中国实业的黄金时期。
此时,树立起权威的中国银行,也得到实业大佬们的肯定。江浙财团及各大银行、交易所、申新、宝成纱厂等大企业纷纷向中国银行购买股份。
赶在这发展的契机上,实业和金融相互扶持,中国银行也迎来了自己的“黄金年代”。
到1928年底,中国银行的存款额增至四亿元,在上海金融市场上,足与外国银行相抗衡。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