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口就业的拦路虎
法学是个专业性很强的学科,造成了法学生没有对口就业就始终认为自己没有正当就业的心态
大部分法学生都表示,公检法与律师,才是与法学院对口的单位。但孙文安却明确表示:“除非找不到其他工作,否则我不考虑律师。”
学法律,当律师,貌似顺理成章的事情。在公众眼里,律师似乎是个有钱、有才又与法律对口的职业,已在北京当律师的董健君对法治周末记者解释,这是来自于影视剧中的误解,对于应届生来说,律师并非想象的那么美好。
长期从事学生就业工作的狄老师赞同这一点,律所对律师的需求量并不小,但常常更要求律师能带来优秀案源,而非具备优秀专业素质,这恰恰与法学教育背道而驰。
去年11月,董健君曾考过了北京一家“十佳律所”面试。按照律所招人惯例,需要先实习考察工作能力才能签约。
董健君打听到律所只招一个人,也只有他一个人通过面试,同学们都认为他希望很大。
四个月后,董健君的业务能力得到了全组律师的认可,最终却仅因询问签约情况而被辞退。
而此时,董健君已经错过了银行、会计师事务所、大型国企甚至国家公务员的考试。面对全寝室同学,董健君泪水决堤。
狄老师说,从多年学生就业情况观察,尽管去律所的人总数不少,可文职、工勤、管理岗位却占大多数,因此律所并不为学生所青睐,属于质量较差的就业方向。
董健君的同学张青聚,拥有多家外资律所实习经验,她对法治周末记者表示,律所招聘不确定性太大,通常只说“若干”,并且要求先实习,结果常无法预料,“对于应届生来说,这样的成本实在太大。”
正因为这样,尽管拥有让全班同学称羡的法律英语水平、过硬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律所兼职工作经验,最终,张青聚放弃了数家律所的橄榄枝,选择成为北京市的一名检察官,“还是公务员靠谱。”张青聚说。
中国政法大学法律教育研究中心提供的调查结果也显示,三年来学生的就业去向中,公务员的比例高达54.49%,成为法学院学生就业单位的主体。
但在2008年,伴随金融危机的公务员大规模扩招之后,公务员系统已大大减少吸收法学应届毕业生的空间,几百人乃至上千人争夺一个公务员职务的情况不再是新闻。
近年来,公务员职位中对工作经验的要求,比例逐年递增。到2012年,省级以及副省级以上单位职位,已全部要求具有两年以上工作经验。要求工作经验这个绕不过去的坎儿,越来越成为法学应届毕业生的就业瓶颈。
辽宁大学法学院毕业的张坚(化名)对法治周末记者表示,为了考取自己理想的职位,毕业后他卖过医疗器材、做过实习律师,当最终成为公务员后,张坚并不觉得之前的经验对他日常工作有实际用处。
狄老师说,法学是个专业性很强的学科,造成了法学生没有对口就业就始终认为自己没有正当就业的心态。
根据麦可思研究院《2011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的统计,法学专业毕业生毕业三年内专业对口率不降反升,法学专业毕业半年后的专业对口率(55%)比首次就业提高了5个百分点。
这份就业报告同样表明:伴随着省级以及副省级以上职位对工作经验的要求增加,另一个趋势反倒日益明显。
2008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的江月白(化名)告诉法治周末记者,当年班上大部分同学都希望留北京,甚至可以接受当“北漂”,全专业只有1人回老家工作。
到了2009年,他师弟们中主流的心态已有所转变:能留北京固然好,留不了就回家。
2011年,法大毕业生郭青寝室4个男生中,有3个人的简历都是优先投向家乡。“如果回不去我才会考虑留京。”郭青说。
2012年,孙文安和同寝室的小宫已是坚决不留京的成员。“原因很多吧,压力、房价、消费水平等等。不过原因不重要了,就是不想留京,就这么简单。”孙文安说。
相对于研究生,北京某211重点大学法学院本科学生李鸣(化名)对法治周末记者说,目前,全院约350名的学生中已签三方协议的不到20人,法学生大多会选择公务员,因此最终结果要到五月才能清楚。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