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学“忧伤”:毕业生就业“亚历山大”(3)

法学“忧伤”:毕业生就业“亚历山大”(3)

挥不散的法学梦

一直坚定地说着离开离开,可是真的要离开学校、离开法学了,心里不知道是种什么滋味

公务员之后,毕业前最后的一波招聘是社区和村官。

这其实就是谢晋宝的临时落脚地。毕业于法大的谢晋宝,还是坚持考家乡公务员。

谢晋宝介绍,如果是北京市海淀区的一名村官,工资每月大约2200元,扣去五险一金能剩1700元左右,“生活足够了,村里还提供住处,上班很近,平时工作不忙,有时间看书。”

谢晋宝的宿舍大约20平方米,有床有桌有书柜甚至还有空调,“但我总觉得这工作跟法学没什么关系”。

不管是什么样的过渡工作,目标锁定公务员的董健君,希望自己能学到将来专业工作用得到的技能。所以,他放弃了北京市牛街社区的工作,凭自己的努力进入了一家律所担任律师。

而孙文安,最终选择了家乡的烟草专卖局:“考公务员风险太大了,而且也不见得幸福。”

“反正最后肯定会有工作,不过什么样的工作,理不理想就不知道了。”孙文安对法治周末记者肯定地说,毕竟,他们是中国政法大学的学生。

2011年12月14日,中国政法大学在教育部最新的法学专业排名中获得A++评价,位列前三。

但是狄老师说,从全国来看,法学就业依旧愈发艰难,学校方面也正削弱法学的招生力度。

供职于中国政法大学法学教育研究与评估中心的刘坤轮博士,在其《当前我国法学学位体系和人才培养模式及其改革的实证研究》一文中,明确指出:“名校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常常很高,学生的就业选择机会较多,而一些二流院校的法科学生则相对艰难。‘难在选择上’和‘找到工作就行’的话语表达形成鲜明对比。”

但名校终归是有限的。何况,名校尚且如此。

麦可思研究院的《2011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中写着:法学、生物、计算机等高考报考“热门”专业连年就业爆冷。2010届本科生毕业半年后就业率最高的专业门类是工学(93.3%),最低的是法学(86.7%)。

而在这86.7%里,“还有相当多的就业,是体现不出专业的非高质量就业。”狄老师说。

对于学校来说,已经在法学的每个部门设立就业专员专门负责就业,请用人单位到学校来,甚至为了让学生去招聘会挤压教学计划。

法学生就业的根本症结,狄老师认为“大量企业在推卸社会责任”。

狄老师对法治周末记者强调,企业招聘时很少考虑培养人才,而是把人才当成消耗品和使用工具,这也是现在学生对用人单位归属感减弱、频繁跳槽的原因之一,“如果这样的社会环境不改变,学校也只能被迫应对。”

孙文安签约的那天晚上,他在人人网写了这样一条状态:一直坚定地说着离开离开,可是真的要离开学校、离开法学了,心里不知道是种什么滋味。

一个晚上,这个状态收到了数十条或感慨、或祝贺、或调侃的回复,孙文安指着其中一条给法治周末记者看,“兄弟,只要你我心怀法治的理想,无处不是法学的殿堂”。

责任编辑:黄一帆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