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改革开放30年的发展历程,“中国制造”对中国乃至世界经济发展的引领作用功不可没。它不仅解决了中国大量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支撑了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创造了被世界公认的“中国奇迹”。然而,近年来随着国际市场原材料价格迅猛上涨、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以及人民币汇率持续攀升,“中国制造”固有的成本竞争优势逐渐被削弱,中国企业正陷入前所未有的困局。无论是对当前深陷困境的中国企业来讲,还是从中国经济长期的可持续发展来讲,惟有实现“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型,经过艰难嬗变,才有凤凰涅磐后的新生。然而,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型绝非易事,必须从深层次寻求破解“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型难题的抉择思路。
一、构建企业创新文化:实现“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型的驱动力
“中国制造”迈向“中国创造”,最终需要企业通过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来完成。如果一个企业没有坚定的创新理念和良好的创新文化,其创新行为就会丧失必要的精神意志,要么缺乏足够的创新动力,要么创新活动半途而废,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就无从谈起。推进“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型,就必须构建企业创新文化,使企业充满浓厚的创新意识和氛围
(一)树立强烈的创新意识
创新是企业发展的灵魂,推进“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转型,首先必须要有强烈的创新意识。从目前情况看,需突出以下几个方面:
1.科学技术创新意识。科技创新是现代经济持续发展的根本动力,科技创新能力是企业竞争力的核心。目前我国的多数高成长性产业,如家电、机械装备等,由于科技自主创新能力较弱,缺乏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产业呈“空心化”状态,大部分利润实际上是被掌握核心技术的外商赚走,留给自己的利润微薄到只能维持简单再生产的程度。国内制造产业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型,根本出路在于科技创新。只有不断提升科技创新能力、科学技术实力以及将科技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能力,从而不断提高中国制造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才能从根本上增强国内制造业抵御风险的能力,使企业立于不败之地。为此,国内制造业要树立强烈的科技创新意识,自觉克服安于现状或单纯依赖拿来主义的惰性以及“一招鲜,吃遍天” 的侥幸心理。科技创新主要是指企业能够创造出自主知识产权的活动,一般包括产品(技术系统)创新,工艺(技术过程)创新、原材料创新等内容,它存在于企业日常工作中,与设计和研发等工作息息相关。但企业的科技创新不能偏离市场轨道,企业的一切科技创新活动都需要以市场为导向,要以市场需求作为牵引。
2.技术标准创新意识。在现代市场经济中,技术标准是企业获得市场竞争力的重要体现,技术标准化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内容。发达国家限制我国产品出口,主要的手段就是标准。然而,由于我国企业标准创新意识薄弱,缺乏通过参与国际标准起草和制定工作来保护本企业利益的意识,一些具有核心技术企业也缺乏将自主知识产权固化在标准中加以保护的意识,致使我国企业技术标准化工作长期处在较低水平。由我国主导制定的技术标准又寥寥无几,绝大多数领域只能被动地执行国外或国际标准。为了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型,企业应当强化技术标准创新意识,逐步由单纯的技术引进向技术引进与自主创新相结合转变,进而实现自主创新,在提升科技研发能力的同时.将科技研发与标准化结合起来.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标准,使科研成果通过实施标准产业化转化为生产力。企业只有加强技术创新、技术标准创新和技术规则创新,才能抓住国际技术标准制定的主动权,才有可能取得对技术标准的专有或垄断地位,并在国际竞争中保持主动性。
3.品牌战略创新意识。没有品牌的竞争是无力的竞争,没有品牌的市场是脆弱的市场,没有品牌的企业是危险的企业,没有国际知名自主品牌的产品称不上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创造产品。从某种意义上讲,品牌反映着一个国家在国际市场上的总体形象,体现着一个国家产品的技术水平、质量、价格、服务、诚信、法制等多方面状况,甚至体现着一个国家的传统、文化、习俗和商业习惯等。长期以来,中国出口企业绝大多数缺乏世界水平的自主品牌,致使“中国制造”在海外成为低档次、低附加值产品的代名词,难以抗御市场的风险与挑战。而一些替外国品牌做“代工”贴牌生产的企业,由于只能收取微薄的打工费,企业的市场成长和发展潜力非常有限。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型,企业要有敏锐的自主品牌战略创新意识,要在重视科技创新的同时,通过品牌创建和品牌经营等方面的创新,着力打造具有国际知名度的民族品牌,彻底摒弃中国制造产品留给人们“低廉、低质、低端”的印象。
(二)营造浓厚的创新氛围
创新是企业生存和持续发展的动力和不竭源泉,企业的创新氛围则是创新成功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企业创新氛围主要是指影响企业成员进行创新活动的一系列环境困素,浓厚创新氛围的营造应主要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
1.激励创新、改善环境。Chandler(2000)等发现,管理上的支持与奖励系统与创新文化积极相关。没有支持,即使他们发现了提出这些新思想的方法,创造性的个人也难以实施他们的新思想。[1]实践证明,如果企业管理者通过奖励形式认可一个人的创造能力,并鼓励其参与管理和决策制定,为其职业发展提供更多的机会,可以增加其对工作的兴趣,提高其创造力。因此,建立和完善创新激励机制,对营造浓厚的创新氛围必不可少。为了创新,还离不开一定的创新环境和条件。一个企业资源丰富,创新条件优越,往往会推动更多的创新活动。当员工意识到本企业资源充裕,甚至是在解决问题所需要的资金、信息、知识、培训、时间及其他必备资源条件达到最低限度的要求时,他们会根据对工作的兴趣和内在价值的认识,发挥创造性思维,积极投入到企业的创新活动中去。当技术人员能拥有一些来自环境需求的保护时,他们也做得很好。因此,企业若能够改善创新环境和条件,企业内部的创新氛围才能得以维持。
2.鼓励参与、积极授权。研究表明,参与式的工作环境能通过组织成员得到更多的信息、学习和发展机会及献身精神而有利创新。Ogbonna和Harrist(2000)发现,参与式的领导与创新文化之间存在着积极关系,而官僚式的领导与创新文化之间存在着负面关系。[2]因此,企业进行创新活动,需要全体员工参与和贡献智慧。为广泛地收集信息和建议,更好地推动创新活动,企业还需建立畅通的横向和纵向沟通渠道,鼓励员工提供更多的建议和看法。为了增强企业员工参与创新的创造力,不同部门的员工之间、以及上下级之间,要在对组织长远目标共同承诺的前提下坦诚沟通、学习交流。鼓励员工参与创新还需积极授权,使员工参与创新能获得应有的和明确的权利。向员工授权与创新之间存在着积极关系,积极的授权能使员工承担更具有弹性的工作任务,增加组织成员对解决内部问题和适应外部环境的快速反应能力。一旦员工获得授权采取行动时,就能极大地提高创新的启动与实施速度。
3.鼓励冒险、宽容失败。创新经常包括一些不确定的因素,企业创新风险的存在和对未来收益的不确定性,往往会限制企业的创新行为。作为企业领导者,不仅要明确地支持创新,而且要更愿意并鼓励冒险,要恰当地处理鼓励冒险与审慎态度的关系,对于员工在探索和创新过程中出现的失误,应予以理解、信任和支持。Kam(2003)等研究表明,创新组织的管理者能容忍失败并鼓励员工从错误中学习,害怕失败将窒息创造性,而创造性对创新是必不可少的。[3]然而,我国大多数企业存在的问题恰恰是不敢冒险和害怕失败,企业普遍热衷于引进和照搬国外成熟技术,而员工则墨守成规和按部就班地工作,致使“中国制造”给人留下低端的印象,中国制造产品的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长期受制于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民族品牌凤毛麟角。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转型,需要积极营造百花齐放、百家争鸣、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良好文化氛围。企业领导者不应把失败看作是耻辱,而应把它看作是一个学习机会。当员工在代表顾客的利益进行行动时,应鼓励员工的新思想和冒险行为,容忍他们的错误和可能的失败。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