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孔子学院,推广汉语,当然是好事。但同时,应该实事求是。比如,埃及开罗大学他们自己办了中文系,当地接待中国人的埃及导游都会讲中文。因为有需求,所以,不用去帮他们建孔子学院,他们自己就办起来了。很多美国、韩国、日本留学生来华学中文,亦是因为他们自己有需要。
支援比较穷或者对中国不了解的国家设立孔子学院是可以的,但在发达国家没有必要建太多。孔子学院应该定位为推广汉语,而不是推广中国文化,否则效果会适得其反。
介绍一国的文化,最重要的方法不是推广,而是翻译。优秀的翻译作品比自己推广要有效得多。很多中国人都看过《一千零一夜》,但是并没有多少人懂阿拉伯语。
时代周报:那么软实力与文化建设的关系是怎样的呢?
葛剑雄:我认为文化建设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硬件方面的,比如发展差异产业、文化产业、文化设施、文化市场等;二是通过提升国民的素质、文化水平。至于这个“软”能达到什么效果,取决于目标是什么。要形成公共的价值观,是潜移默化、长期的过程。
比如,有些地方建了很漂亮的剧院,但是里面声音嘈杂,这就不符合了,这种转变有一个过程。因此,这两个方面是相辅相成的。现在,我们讲文化大发展,我的理解是表明了态度,但是,不是说想发展就能发展、想繁荣就能繁荣得起来。目前,中国文化建设、硬件设施发展很快,软的方面有一个过程,不能操之过急。
时代周报:在国际交往方面,你认为我们应该如何发展自己的文化,并提升自己的软实力?
葛剑雄:国内有些人主张中国文化应该走出去,那么如何走出去呢?
第一,要学习世界的先进文明,这是最需要的。“三个代表”中有一个代表是要代表先进文化,如果不学习世界先进文化,怎么能代表先进文化呢?我们中国就算把自己历史上所有传统的文化精华都继承下来,也不可能成为世界先进文化。我认为“走出去”,了解世界,学习先进文化才是最重要的战略目标。
第二,要世界了解中国。因为世界上很多人不了解中国,也不可能都到中国来,所以,走出去是介绍中国文化,让人家了解中国的历史和现状。
第三,把文化变成商品,作为“文化商品”,要得到大家的认可,就像美国好莱坞电影一样,大家心甘情愿地去消费。美国拍了《阿凡达》甚至中国题材背景的《花木兰》、《功夫熊猫》,然后,输入中国来赚钱。为什么中国不能这样做呢?关键是如何把文化优势转化成商品。比如,中国功夫,作为文化的一部分,是软实力。但不拍成电影,不走出去,世界不可能了解。正是有了李小龙,人家才了解了中国功夫。
费孝通先生曾讲过,各国文化应“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但是,有些人不了解世界历史,不了解中国文化在世界上的地位,盲目乐观,认为中国经济发达了,文化也应推广到全世界。这种观念不利于中国的和平崛起,反而会有负作用。
时代周报:中国文化产业占世界文化产业的比例不足美国的1/10,这方面我们最应该做的是哪些方面?
葛剑雄:文化产业就是生产文化商品,需要尊重商品生产的基本规律,需要找到适当的市场、消费者,而不能像以前一样,硬性输出。我们现在有点不了解人家的需要、或者不顾人家的需要,把本不该有的都放在里面,这样会失败的。
文化产品方面我们也有成功的例子,但档次比较低。比如,美国用的圣诞蜡烛、国旗、军人的荣誉勋章、装饰性的油画都是我们生产的。为何能成功,价廉物美嘛,而且不带意识形态。
因此,我们应该从两方面入手:一是适应国外需要,二是提高档次。
时代周报:大型盛会成为展示一国形象的重要平台,奥运会、上海世博、广州亚运会皆如此,对此,你作何评价?
葛剑雄:通过举办盛会展示国家形象当然很重要。一方面,通过这些活动,让世界了解中国。同时,也让中国人民了解世界。但是,我们往往更多的是想展示,而不是学习。所以,世博会期间,我几次写文章强调不要老是展示上海,意义有限。我们应该加上学习世界,对中国人而言,这是很好的机会。平时,在地图上看不到的国家、没有与我们建立外交关系的国家,都能在那里接触到。这样,意义就扩大了。
不同的盛会有不同的目标,奥运会主要是体育的交流,其他方面是其次的。开幕式很精彩,但是外国人也未必看懂了,主要是让他们对中国有了直观的印象。相比较而言,世博会文化含量比较高。
召开盛会是必要的,但目标要明确,不能盲目扩大,更不要盲目吹捧。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