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在全国较大的范围内,农业合作社不仅增加粮食增加收入,同时提倡因地制宜,发展林业、畜牧业。山西平顺的西沟农业合作社,当时便是全国瞩目的这方面典型。西沟是上世纪50年代的“大寨”。李顺达是全国第一届农业劳模。毛主席多次接见他。1950年9月26日是中秋节,中央领导同志和第一届全国劳模一起吃饭。李顺达和工人代表马恒昌坐在毛主席左右。毛主席说:“中国山地很多,南方有井冈山、大别山,山西有太行山、吕梁山,就是到了共产主义也不能不要山区。你们住在山区,要好好建设山区,以后要把山区建设成社会主义新农村。”席间毛主席举起酒杯敬李顺达说:“你住在太行山上,那个地方石厚土薄,你做出了贡献,我敬你一杯。”参见《西沟村志》,中华书局,2002年,第5页。在全国解放初期,毛主席多次说:山区生产很重要,解放后很贫穷。老区人民可能有些怨言。组织老区访问团到北京观礼,这是政治上的鼓励,同时还必须从经济上解决问题。引自陶鲁笳“1952年12月21日,薄一波在华北局传达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精神”原始记录笔记。毛主席一直把山区建设看得和平原一样重要。李顺达深受鼓舞,决心带这个头。利用山区资源,农林牧全面发展。1954年,李顺达农业生产合作社还将社名改为金星农林牧生产合作社。他们“敢冒社会主义之尖”,对全国影响很大。不要忘记,是毛主席第一个在全国提出发展山区生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
西沟过去是一个不见绿色只见石头的穷山沟,合作化时期农林牧全面发展很不错,集体在山上大面积种树、大批养羊,山西那时是用羊粪施肥的,种中药材,社员都比较富裕,山林生态良性循环。从第一届到现在都是全国人大代表的申纪兰,就是从西沟那个山沟沟里出来的。
农业合作化时期,毛主席重视西沟,已考虑到山区建设要与平原同步发展,强调要向农业生产的深度和广度进军,毛主席在《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编者按”中,多次提到“向农业生产的深度广度进军”问题。只有搞农业合作化,农业生产的规模大了,才能有条件向农业生产的广度和深度进军,因为农业社是集体经济,按劳分配比较公平长远,才能吸收知识青年来到农村广阔天地,就地取材,良性循环,以新知识向农业的深度和广度发展,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渐渐各地都会出现农村小化肥、小机械、小药厂……这可以吸收多少人才啊!包括农村和城市青年的就业问题,高层次人才的研究岗位等等。农业生产向深度和广度发展,搞集体经济嘛,就容易就地开发,开发为人民所用,为人民服务,人人都会有责任和义务保护资源,培养人才,自主创新,人人都是集体经济的主人嘛,可以焕发多少创造力啊!农业合作化时期有不少这样的事例。内外结合,远近结合,山区建设与平原建设、农村建设与城市建设形成一盘棋,那是一种比较新型的健康的长远的发展模式、以内需为主要对象的发展模式、国外任何力量都不能要挟控制的发展模式。毛主席是个大战略家,当年想得很远布局很远,当然不可能短期速见成效。但在比较先进的农业社,当时已开始搞科学种田,多种经营,提高了收入,培养了一批青年人。
毛主席强调山区建设和平原同样重要,还有一个深远考虑,那时候新中国要随时防备帝国主义的侵略战争,要考虑反侵略的战略纵深和战争腹地,不能别国向沿海平原一轰炸,就没有还手之力了,那样容易造成战略妥协的被动局面。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