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瓮安之乱”到“瓮安之变”的思考(2)

由“瓮安之乱”到“瓮安之变”的思考(2)

更新观念,把科学发展落实好

针对“瓮安事件”暴露出的经济发展中的问题,瓮安坚持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寻求实效。一是理清思路、推动科学发展。在妥善处理好“瓮安事件”善后工作的同时,县委提出了“环境立县、工业强县、农业稳县、三产活县”的思路,实施“重大项目拉动、城镇经济带动、人力资源推动”三大战略。抢抓省委、省政府实施工业强省战略和城镇化带动战略以及州委、州政府构建“951”新格局的重要战略机遇,不断深化县情再认识,确立了突出“发展、民生、稳定”三大主题,实现瓮安“城乡统筹、三化同步、科学发展、强县升位”的工作目标。2011年,完成县内生产总值52亿元,财政总收入7.5亿元,分别实现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现金收入13400元、5100元。二是坚持城乡统筹,三化同步。集中抓好“城乡规划、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覆盖、管理体制”五个一体化。坚持在工业化、城镇化中同步推进农业产业化。在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方面,加快工业园区的工程进度和招商引资工作,总长13公里56米宽的园区主干道基本贯通,已入驻企业29家,总投资216亿元。在加快城镇化进程方面,继续巩固旧城改造工作成果,编制以县城为核心的60平方公里城市规划,着力加快县城、北部新区、园区管委会片区、猴场片区的“一城三区”建设。在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方面,大力推进“185”工程。三年多来,建成了10万亩茶叶基地、10万亩辣椒基地、15万担烤烟基地、50万头生猪基地。同时,还加快太子参、金银花、狼尾草、藤本豆等特色优势产业的发展,实现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三是实行工作承诺制和工作亮点观摩评比。全县各乡镇、部门按照提速增效、增比进位的要求,对年度工作目标进行公开承诺,县委、县政府组织开展工作亮点观摩评比,推进全县工作呈现出赶超进位的良好态势。

创新机制,把基层基础夯实好

针对“瓮安事件”暴露出的基层组织软弱涣散,凝聚力、战斗力不强等突出问题,瓮安全面加强基层组织建设。一是发挥基层组织战斗堡垒作用。配齐配强村干部,提高报酬待遇,解决养老保险,落实村级组织办公经费。新建、改建了一批村级活动场所,实现了有人办事、有钱办事、有阵地办事。同时,每个乡镇选派1—2名副科级干部到发展任务重、矛盾相对突出的村担任党总支书记。二是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教育引导广大党员按照“五在前”要求,在抗凝抗冻抗旱、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倡树文明新风等方面,起到先锋模范作用,极大地改善了党群干群关系。三是探索统筹城乡党建工作。推行“双向组织生活”模式,采取“一对一”、“一对多”、“多对一”、“多对多”等形式构建起新的城乡支部共同体,加强城乡党员互动。四是探索加强农村基层民主管理。把“三议三公开”(村民商议、“两委”决议、“两会”审议;实施内容公开、实施过程公开、实施结果公开)工作法深化拓展到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基层组织建设等领域,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责任编辑:郑瑜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