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暴力:控制物价上涨需微观治理

白暴力:控制物价上涨需微观治理

在今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要突出把握好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在宏观经济上,既要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又要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物价总水平上涨,在许多情况下是由微观经济行为导致的。紧缩性的宏观政策往往在抑制物价总水平上涨的同时,又会导致经济增长速度减缓。本文主要分析货币政策在当前控制物价上涨中具有很大局限性,导致物价总水平上涨有很强的微观经济因素,应针对微观经济行为采取相应的治理对策。

一、在纸币体系下促进物价总水平上涨的三个现象 

我们当前的货币体系是纸币体系。纸币是符号货币,自身是没有价值的,它只是价值的符号。因此,纸币体系具有与金属货币体系不同的三个相关的重要现象。正是在这三个现象的基础上,相应的微观经济行为导致了物价总水平上涨。因此,我们需要首先说明这三个现象。 

第一个重要经济现象是“纸币的被动性膨胀”。与物价总水平上涨相对应的流通中纸币数量的增长是纸币膨胀,因而,纸币膨胀总是和物价总水平上涨同时出现的。但是,同时出现的现象,却可以有不同的因果关系。一种关系是:纸币膨胀导致了物价总水平上涨,纸币膨胀是原因,物价总水平上涨是结果。另一种关系是:物价总水平上涨导致纸币膨胀,物价总水平上涨是原因,而纸币膨胀则是结果。前者是主动性纸币膨胀,后者是被动性纸币膨胀。被动性纸币膨胀产生的原因在于:物价总水平上涨并不简单地只与流通中纸币数量相关,而且还与经济过程的许多实际因素相关;当这些因素导致物价总水平上涨时,政府陷入两难境地:要么提高纸币发行量,使纸币膨胀以适应物价总水平上涨,要么使社会生产衰退。而政府往往会选择纸币膨胀以适应物价总水平的上涨。 

第二个重要经济现象是商品的价格具有“向下刚性”。价格向下刚性是指:在纸币体系中,当相对价格调整(变化)时,商品的价格只能向上升,不能向下降。在现实中,由于具体情况不同,有些商品的价格可能会有一定程度的下降,但下降的程度通常比其相对价格所要求的程度要小。这种情况可以称为部分刚性。纸币的被动性膨胀为价格向下刚性提供了基础背景,在这个基础背景下,商品销售者的货币收入向下刚性和货币工资向下刚性的初始压力,导致了价格向下刚性的形成。商品的价格刚性是普遍存在的。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很容易发现:一些商品的价格上涨以后,即使导致涨价的因素消失,价格也很难回到初始价格。 

第三个重要经济现象是价格的“向上看齐”规律和“棘轮效应”。由于存在着价格刚性,在现实经济中,当价格体系需要调整时,生产者、销售者和价格管理者常常说某些商品的价格偏低,需要提高。其实,某些商品的价格偏低,也就是另一些商品的价格偏高。但是,生产者、销售者和价格管理者一般不会去降低这类商品的价格;而只是说某些商品价格偏低,去调高这些商品的价格。在现实经济中,生产者、销售者和价格管理者的这种选择,可以形象地叫做“向上看齐”规律。消费者的感受可能是与生产者、销售者和价格管理者的感受相反的,他们往往会觉得一些商品的价格过高,但是,他们不是市场价格的主导者,无法决定市场价格的走向。生产者、销售者和价格管理者往往是市场价格的主导者,他们的行为决定了市场价格的走向。 

对于纸币价格体系而言,由于“绝对价格向下刚性”和“向上看齐”规律,如果某种商品的价格高于合理价格(由价值决定的价格)时,就会带动其他商品价格上升;而如果其价格低于合理价格(由价值决定的价格)时,却不会带动其他商品价格下降。这样不断地震荡,就会使物价总水平持续上涨。这可以称为“棘轮效应”。 

二、微观经济行为推动物价总水平上涨 

在纸币体系的上述三个重要经济现象的基础上,任何相对价格的调整,都会导致单向的“棘轮效应”,不断震荡,使物价总水平持续上涨。下面重点说明需求刚性的物价总水平效应。 

1. 生活必需品的需求刚性与价格上升的内在趋势。生活必需品的一个特点是:在相当大的范围内,价格的提高或降低不会引起需求量较为明显的变化。即在相当大的范围内,生活必需品的价格需求弹性值很小,接近于零,这就是所谓的需求刚性。由于这个原因,对于生活必需品,销售者有一种提高价格的内在动力。一旦供给出现减少,这种内在趋势就会转化为现实,表现为价格的较大幅度上涨。 

2. 短期供给与价格上升。在短期,与农副产品价格相关的市场供给者是市场商人,而不是生产者。市场商人能够认识到,生活必需品具有很低的需求弹性,销售者的收入会随着减少销售量提高价格而增加,因而有一种减少销售量提高价格的内在趋势。目前的市场结构又使得市场商人能够实行“暗中勾结”,为了自己的营利目的而成为所谓“价格制定者”。因而,他们会采取减少销售量提高价格的做法。 

3. 长期供给与市场价格震荡上行。在长期,生产者会对农副产品价格的变化做出反应,他们会对应于高价格而提高产量,对应与低价格而降低产量。如果考虑到高物价总水平上涨率的作用,在长期,生活必需品的价格运动就会在波动中不断上涨。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在于,农副产品的供给滞后于市场信号一个时期,这通常为一年。当第一年的农副产品价格过高时,这个市场价格信号会传递到农民那里,农民就会自发地增加生产,而产品到第二年才能上市;第二年的供给增加,导致可能供给大于需求,并且产生价格下降的现象;而第二年的价格的下降又导致农民减产和第三年的市场价格过高;如此不断循环。由于生活必需品存在着需求刚性,这种循环使得价格呈现震荡上行的趋势。

责任编辑:潘攀校对:马中豪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