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知识分子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延安知识分子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延安时期,大批知识分子齐心协力译著和出版了大量马列经典著作和大众化读物,树立了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在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史学、文艺学和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翻译理论领域取得了丰硕成果。由此,形成了完整的包括马克思主义各领域的宣传阵地,为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奠定了良好基础。在这一时期,知识分子不仅对毛泽东思想的提出和确立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而且由于较好地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武装了更多青年学生和民众参加革命,极大地促进了中国革命的发展。

一、砥砺主体素质是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首要前提

1. 坚定信仰,保证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正确方向。延安时期,追求进步和光明的知识分子对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共产党怀着无比坚定的信仰,历尽艰辛,更要冒着生命危险,从全国各地包括沦陷区和国统区,有的甚至从海外奔赴延安。当时的延安由于日寇和国民党的封锁,生活环境和工作斗争环境都异常艰苦,知识分子的马克思主义素质就是在这种艰苦的环境中普遍得到砥砺。

2. 潜心钻研,提升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科学水平。延安时期,知识分子大都形成了一个共识:要解决在当时最大限度地发动群众以整合革命力量的问题,必须以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为指导。因此,他们从各个方面对马克思主义展开大众化研究,或依托学术机构研究马克思主义,或依托学校和干部教育学院开展经常性的学习和研究,或利用报刊宣传马克思主义。当时,延安各种研究会的成立以及研究工作的开展,有效地整合了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力量,使马克思主义研究系统化和组织化,不仅有力地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深入开展,而且培养了一大批马克思主义研究的理论骨干,在全党掀起了研究和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高潮,大大提升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科学水平。

3. 普及文化,提高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际效果。延安时期,为了深入动员广大人民群众参加并坚持抗战,同时又能培养更多的革命干部,知识分子在党中央领导下积极开展以识字教育、社会教育和正规学校教育为主的国民教育。在对广大民众讲解马克思主义时,知识分子始终注意把马克思主义通俗化,用浅显明白的语言、形象生动的比喻和贴近群众实际的事例进行讲解,如艾思奇的《大众哲学》、《民族解放与哲学》,胡绳的《哲学漫谈》、《辩证法唯物论入门》,柳湜的《街头讲话》等,都是当时的优秀著作。

二、知识分子群体与领袖群体形成合力是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条件

大批知识分子来到延安以后,成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力军。他们的迅速成长与党的领袖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视以及对知识分子的信任和重用有着密切的关系,领袖群体与知识分子群体形成合力,加速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

1. 政治上的尊重和关怀加速知识分子向马克思主义者转化。延安时期是我们党对待知识分子问题上比较成功的时期,也是领导知识分子队伍比较成熟的时期。首先,对知识分子给予政治上的充分尊重和信任;其次,在工作安排上根据学识专长和能力平等任用,大胆提拔;再次,在边区经济非常困难的情况下,尽可能地提供较为良好的生活条件。

2. 知识分子与党的领袖们共同研讨合力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大批知识分子来到延安以后,党的领袖们开始与他们亲密接触,通过书信往来和面对面的观点沟通来共同研讨,相得益彰,加速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这突出表现在毛泽东同许多知识分子在哲学、史学、文艺、教育等领域有密切的学术交流。1937年9月,毛泽东写了约三千字的《艾著〈哲学与生活〉摘录》,并致信艾思奇共同研讨。对李达的《社会学大纲》前后看了十遍,还做了很多批注。另外,党的领袖们与史学、文艺和教育界知识分子的交流也日益频繁,或积极参加各种研究会的活动和学术讨论,或参加干部学校、社会学校的讲课,或阅读知识分子的文章、专著并进行观点沟通等。毛泽东、朱德、张闻天就是“新哲学会”的成员,张闻天还曾任“中国问题研究会”的指导员,张闻天和陈云是“党建研究会”的领导人,李维汉兼任“中央研究院教育研究室”主任等。

责任编辑:潘攀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