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紫禁城神武门,沿宫墙东行百米,有一排不起眼的平房。这里是故宫博物院的办公区。管辖着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博物馆,故宫办公区看上去有些寒酸。
新任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的办公室就在这里。由于平房采光不足,本刊记者走进会客室的时候,他特地把灯打开。
单霁翔说,从今年年初履任故宫博物院院长以来,他主要做了三件事:一是走访并研究故宫的32个部处;二是准备参加全国两会的提案;三是整理他担任国家文物局局长10年来积累的万余册图书。
留下常看的书籍,其余数千册图书已经有了去处——在唐代大诗人贾岛的故乡、北京房山区石楼镇二站村建一座图书馆。“大图书馆离老百姓太远了,我希望办一个能让老百姓走进去看书的小型图书馆。”单霁翔说。
由于他的力推,故宫前院长郑欣淼、张忠培都加入了捐书行列。单霁翔告诉本刊记者,这座定名为“汲饮阁”的图书馆很快就会开张。
上世纪80年代留学日本的“海归”,高级建筑师兼注册规划师,清华大学博士,西北大学博士生导师,曾任北京区县“一把手”,先后主政北京市文物局、北京市规划委员会、国家文物局……这是单霁翔担任故宫博物院院长前的人生阅历和学识背景。
十几年前,单霁翔就与故宫结缘。上世纪90年代,他担任北京市文物局党组书记、局长期间,曾主持故宫筒子河保护与整治工作。这一度是新中国成立后规模最大的文物维修整治工程。
2001年至2002年,在担任北京市规划委员会党组书记、主任期间,他主持了“北京旧城25片历史文化保护区保护规划”、“北京皇城保护规划”、“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等项目,这些项目与紫禁城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58岁的单霁翔,两个月前走进宫门,成为这里的“掌门人”。
过去的一年,故宫接待游客超过1400万人次,成为世界上接待游客最多的博物馆。也是这一年,失窃门、错字门、会所门、哥窑门、瞒报门……一连“十重门”,令故宫遭遇信任危机。
“担任故宫博物院院长的职务,对我的能力、学识、经验都是一个挑战。”单霁翔表示。
接任院长后,单霁翔在故宫整整“宅”了一个月,走访调研了博物院全部32个部处,逐一拜访了曾经在故宫工作过的老院长、老专家、老同事以及关心故宫的文博界专家。他对故宫的未来有了自己的打算。
2月27日,正在埋头撰写两会提案的单霁翔,以20小时往返的速度去了一趟乌鲁木齐,参加《故宫博物院清代新疆文物珍藏展》开幕仪式。这是故宫文物首次远赴新疆,也是来自新疆的故宫国宝首次“回乡省亲”。
这次被工作人员形容为“奔命般的”的出差,实实在在地呼应了单霁翔对于故宫未来的文化定位——“博物馆之大,不应看它的面积和职工人数,而要看其文物价值和文化传播能力。”
这一定位,也回应了人们对故宫的期望:别只做“旅游景点”,要做“文化机构”。
2月14日,单霁翔向对他围追堵截的媒体大方“告白”,以新闻发布会的形式面对舆论。将目前45%的开放面积扩大至76%,整治商业点,通过“物联网”等先进技术提高安全保卫的科技含量,否定建福宫花园成为顶级会所——这些信息令公众眼前一亮。
为了使这些想法早日实现,身为全国政协委员的单霁翔写了3份提案,包括《关于正确应对故宫博物院观众数量持续增长的提案》、《关于制定〈故宫保护条例〉的提案》和《关于支持故宫世界文化遗产监测工作的提案》。
卸任国家文物局局长的单霁翔,依然担任中国文物学会会长一职。这使得他有责任和义务对国家的文化遗产保护政策加以审视与监督。
基于这一立场,在本次政协会上,他还提交了包括加快建立文物保护经费科学管理机制、加快建设中国世界文化遗产监测预警体系、实施文化遗产知识宣传普及工程、加强文物行政执法机构和装备建设等提案。
“以文化战略的眼光审视文化遗产保护中存在的种种问题和挑战。”这句单霁翔常常用来“开导”文物系统人员的话,也是他本人文化情怀的外显。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