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院长:不只做旅游景点,要做文化机构(3)

故宫院长:不只做旅游景点,要做文化机构(3)

故宫事业发展的资金压力非常大

《瞭望东方周刊》:故宫是全额财政拨款单位,面对扩大开放面积、提高服务品质以及安保、科研等多重要求,资金压力是否很大?故宫的门票收入非常可观,这部分收入对于故宫的运行是否有很大帮助?

单霁翔:国家对故宫的保护一直非常重视,故宫博物院在近十年来快速发展。越是发展得快,认识的广度和深度也日益提高,特别是横向比较,与国内新建博物馆的硬件比,与国际上著名的博物馆综合比,越是感觉需要提升的空间还很大。这些提升都需要资金支持。

去年故宫的门票收入是6.5亿,是通过全年平均一张门票不足50元、1400万观众累积得来的,全部上缴国库,日缴日清。

故宫事业发展所需的资金依靠每年编列预算,由财政部核批后,按照收支两条线的方法执行预算。如果完成前述十个方面的提升,必须在现有的基础上大幅增加资金投入才能实现。

比如世界遗产监测中心虽然成立了,但任重道远,需要很多设施投入、人员投入、技术投入,单就监测管理平台建设一项就需要软件、数据库、配套设施等数百万的资金支持,而且绝大部分内容都是日复一日连续不断的监测,需要上亿的资金投入才能支撑。

再比如安防工程,目前已经上马的二期改造工程涉及的资金5000多万元;今年就要实施的游客流量实时监控系统约1000万元;正在调研的物联网技术安防方案如果实施,需要的资金将远远超过现在的投入。

故宫事业发展的资金压力非常大。我相信,国家会根据故宫发展的实际需要合理地增加资金投入,给予相应的政策倾斜,我们也会充分取得全社会的理解与支持,共同保护好故宫。

《瞭望东方周刊》:故宫是参观人数最多的博物馆,并且也开通了微博。不过,外界的感觉依然是故宫不够“亲民”,更多地作为一个“到此一游”的旅游景点存在,与公众之间缺乏持续的深层次的互动,特别是在文化内涵的传播上还缺乏渠道与载体。你怎么看这个问题?故宫如何与公众更亲近?

单霁翔:今天,我们需要用实际行动来说话,尽快修复受损的故宫博物院良好的社会形象。故宫是大家的故宫,我们欢迎来自社会各界的监督,欢迎对于故宫博物院工作的批评和指教。

事实上,舆论监督可以及时帮助我们发现和纠正工作中的问题。在这一点上,我们会主动增强故宫工作的透明性、公开性,让社会更多地了解故宫,多一份了解,就多一份理解。要积极加强与媒体、公众的良性互动,虚心听取媒体和公众对故宫博物院工作的意见和建议,虚心接受对我们工作的批评,尊重民意、汇聚民智。及时回应社会关切,要以真诚、及时、准确的信息发布赢得公众信任、赢得媒体支持。

《望东方周刊》:你曾提到故宫的文化传播能力和社会教育功能。故宫的接待压力已经很大,要让公众有亲近感,更要提升文化传播能力,而文化创意产业应是突破口。据悉,美国大都会博物馆的艺术衍生品商店每年的销售额与门票相当。在文化创意产业的介入方面,故宫有哪些举措?有哪些计划?

单霁翔:每个国家的国情都不同。故宫仍然要坚持公益性第一位的主导思想,深刻挖掘故宫藏品蕴含的文化价值,研发适合观众需要的文化产品,通过文化产品这一载体实现“把故宫文化带回家”的延伸服务理念。

《瞭望东方周刊》:目前台湾方面正在积极进行“大故宫计划”,将对原台北故宫博物院的展览面积进行扩建,并使之成为台湾重要的文创产业发展基地,与此同时,还将在台湾南部的嘉义市建设“故宫南院”。台湾方面这些举动,是否也为两岸故宫合作提供了新契机?你对未来两岸故宫交流与合作有哪些期望和规划?

单霁翔:近年来,两岸故宫的交流一直没有间断过,特别是2009年双方达成“八点共识”之后合作越来越具体,在展览方面有像大家都知道的康熙与路易十四展、雍正大展、富春山居图合展等等。也不仅仅是举办展览,两岸故宫研讨会已经举办了三届,以后还要举办下去,共同探讨双方兴趣所在的学术题目。

前年所提出的二十几个合作意向,得以落实的就有双方以同等条件共享影像资料、重走故宫文物南迁路、互访学者、出版物交流等等。今年所要做的事情需要通过视频会议方式共同研究确定,等议定后我会及时向大家报告。至于大故宫计划和故宫南院的建设,我想一定会促进台北故宫的发展,也会有利于两岸故宫的文化交流。

责任编辑:单梦竹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