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留给后人的选择:
不传金钱,只传美德
纵览范蠡家族的历史,我们可以发现:他传的是宽以待人的处世原则、自强不息的人生态度。范蠡自己就是宽以待人的典范。除了富而好德、乐善好施之外,还有一个突出表现就是他在用人上的“择人”而“不责于人”。
什么是“择人”呢?就是注意选拔和使用适当的人才。什么是“不责于人”呢?就是对手下的人并不求全责备,而是待人宽厚。
正因为宽以待人,他才能够照顾别人的利益,做到买卖双方的互利互惠;正因为宽以待人,他才能够富而好德,周济穷人,尽到社会责任;正因为宽以待人,他才能够遵纪守法,不伤天害理。
范蠡还是自强不息的典范。每当通过艰苦奋斗,达到事业巅峰时,他都要激流勇退,自己把自己打回起点,重新创业。就仿佛一个登山的人,每次吭哧吭哧地爬到山顶,还没有顾得上歇歇脚,欣赏一下“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美妙风光,就坐上了滑梯,一下子回到山脚下,再一次吭哧吭哧地向上爬。
从子孙后代的表现来看,范蠡的这些处世原则和人生智慧,确确实实传给了他的后代,并且被发扬光大。历史上有一个很有名的故事说,范蠡的后代热心于商业教育事业,把自己的商业经验传授给了一个贫穷落魄的年轻人猗顿,从而把猗顿培养成了富比王侯的大富豪。
显而易见,在究竟应该把什么传给后代的问题上,范蠡的答案是不传金钱,只传美德。
3 贝多芬的感悟:
美德!只有它能让你的孩子快乐
范蠡的智慧,代表了中华民族历史上始终占据主流地位的治家理念。唐朝李商隐有诗云:“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过去很多人家大门两旁都会镌刻一副对联:“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忠诚老实、仁义厚道是世代久远的根本,知识文化、勤奋学习乃家业昌盛之正途……都是这种智慧的再现。
一辈又一辈的中国人之所以坚信这样的齐家格言,是因为无数经验教训使人们深刻地认识到了:如果没有再创造的活力,财富是不断耗损的,就像水在流淌时会不断蒸发渗漏一样。家业常青,乃是基于精神不倒。金钱没有生命力,真正长盛不衰的,是宝贵的精神财富!
放眼全球,中国古人的这些传统智慧,实际上也是被普遍认同的。贝多芬就说过:“劝你们的孩子拥有美德吧,因为只有美德,而不是金钱,能让他们快乐。这是我这个过来人的切身感悟。”
2004年起连续5年之久,美国著名的战略咨询公司哈里森集团针对美国富人群体进行了3次大型调查,结果表明:美国富人(指经济阶梯最顶端的大约5%,其流动资产至少100万美元,或者每年的家庭可支配收入至少12.5万美元)最担心自己辛苦赚来的、能为孩子们创造优越生活的钱财,最终变成毁灭孩子的祸根。为此富人们不遗余力地向子女灌输利他主义的价值观,想借此减少孩子从小过富有生活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重要的不是钱财,而是你如何生活。重要的是你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而不是你拥有什么。”教育的结果怎样呢?统计显示:每年可支配收入15万以上家庭的孩子“曾经为某项慈善事业捐过自己的钱”的有48%、“曾为某个当地慈善组织做过志愿者”的有45%,远远超过了每年家庭可支配收入小于5万美元的28%和26%。另外,尽管富人家的孩子拥有更强购买力,但在购买奢侈品方面并没有人们想象的那样显摆。例如,每年可支配收入15万以上家庭的孩子拥有奢侈或高档商品的比例:电子产品55%、鞋子31%、潮流时装35%、提包钱包装饰品31%、化妆品和香水23%、珠宝21%、手表24%,总体上只是略高于每年家庭可支配收入小于5万美元的40%、39%、28%、20%、14%、14%和13%。并且绝大多数富家子弟已经认识到努力工作和良好教育才是发家致富的敲门砖。
因此,我国现在的成功人士,在考虑究竟应该把什么传给后代的时候,也有必要首先致力于凝炼优秀的家庭传统、树立高尚的家庭信仰、培育积极的家庭精神、形成卓越的家庭文化,一代一代传下去。
当全社会为“官二代”、“富二代”的问题痛感纠结的时候,我们必须意识到,富贵何罪,二代何辜?在“富二代”、“官二代”身上表现出来的问题,实际上根源于“富一代”、“官一代”,是因为当下的一些父辈们并没有想明白:究竟应该把什么传给后代?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