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向东:全面剖析中国官本位(2)

朱向东:全面剖析中国官本位(2)

二、官本位的主要表现

官本位本来是与我们共产党的宗旨和社会主义制度格格不入、背道而驰的东西,然而,在建党88年、建国执政60周年的今天,在党内、干部队伍内乃至社会上各个领域却普遍地存在着日益严重的官本位。(为了叙述方便,我们将官本位的表现进行了大概的分类,但有些东西很难归类)。

(一)官本位在文化上的表现

媒体宣传报道以官为中心。我国的新闻报道,不是以公众关注的热点、焦点为中心,而是以官员活动为中心。新闻报道的重点和先后顺序不是根据新闻价值来安排,而是根据领导职务的高低编排。一项活动(会议、展览、奠基、落成等等)能上哪级新闻,完全由参与活动的官员级别决定。正因为这个规律,各地、各部门、各企事业单位搞活动,都千方百计、绞尽脑汁聘请大官光临,一方面可以说明该活动的重要性,另一方面通过更高等级的媒体报道,等于给自己做广告宣传。一个地方的党政主要官员肯定是当地的新闻明星--报纸上有名、电视上有影、电台里有声。河南有位县委书记每次下乡视察工作都要求县电视台中断所有节目,现场直播他的活动,老百姓抱怨说:“打开电视不用看,里边全是杜二蛋”[1]。本来用人民血汗支撑的大众传媒却成了为少数官员歌功颂德的御用工具。

一切行政化、官僚化。企向官靠,文向官靠,卫向官靠,全社会都向官靠。国有企业有省部级、司局级、县处级,学校、医院、科研院所、歌舞剧团、报刊社、广播电台、电视台,等等,都有行政级别,有些学会、协会也成了官僚机构,甚至和尚、道士都分处级、科级。大学本应是学术研究、培养人才、远离官场、风清气正的学术殿堂,可如今从学校等级、编制、机构设置、干部配置任免、管理运行等完全行政化、官僚化、衙门化。人们形象的描述高校庞大的官僚队伍:“校级领导一走廊、处级领导一礼堂、科级干部一操场”,高素质人才出的不多,大师没出几个,官员却出了一大帮。难怪人们热衷于学校升格,中专升大专、大专升本科、本科升重点,不管教学水平是否提高,反正领导干部可以升官,房子、车子、票子都跟着升。何乐而不为?!

经久不衰的帝王戏、宫廷戏。在近20多年里,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帝王戏、宫廷戏充斥着我国的各类文艺舞台和媒体;打开电视,“明君圣主”满天飞,山呼万岁、“皇恩浩荡”,使人感觉好像置身于“天堂”般的皇天后土。帝王戏、宫廷戏从形式上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所谓“正剧”,如《雍正王朝》;一类是喜剧演绎,如《戏说乾隆》。正剧是以“正史”的面目出现的,然而,随意篡改历史的现象却比比皆是。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极力美化、颂扬封建皇帝,搞帝王崇拜。似乎每个帝王都体恤民情、爱民如子、夙夜忧叹、日理万机……电视剧《汉武大帝》甚至赞美汉武帝“燃烧了自己,温暖了大地”。好像封建皇帝比共产党人都胸怀宽广、品德高尚,比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伟大领袖都功勋卓著。从内容上看,又以反映清朝的影视剧最多,乾隆、康熙、慈禧3人成了主角,其中塑造乾隆的影视剧就不少于20部(截至2002年)。中国的腐败和衰落就是在清代,一个思想空前禁锢、阻挡历史潮流的时代怎能叫“盛世”?一个落后挨打、割地赔款、任人宰割的朝廷有什么值得歌颂?难怪一个小孩子看了几部清朝帝王戏后,就问他爷爷:“清朝那么好,干嘛孙中山还要闹革命呢?”[2]

纪念设施多为官员而建。在美国,近1/3的中小学生不知道总统是谁,但对当地古往今来的科学家、艺术家却如数家珍。我国一位记者问10名初中生:屈原是谁?只有一位学生回答是解放前的人。记者问:镇党委书记和镇长是谁?10名学生都答对了[3]。在我国浩如烟海的历史遗迹中,从皇帝到大将军绝大多数是大官的,反映科学家、艺术家的寥若晨星。改革开放前,各地只有刘胡兰、董存瑞等少数革命烈士的纪念设施。近年来,各地大兴土木,修建了许多党和国家领导人(含元帅、大将、上将)的雕像、纪念碑、纪念馆、故居等,尤其在贫困的革命老区,富丽堂皇的纪念设施与百姓的生活水平形成强烈反差。

编史修志以官为核心。不论是编写古代史、近代史、现代史,还是党史、军史、地方志,都以官员为核心。不论是编村史、乡史,还是写县志,科学家、艺术家或其他对社会进步有贡献的人可以遗漏,各朝各代的大小官员绝对不能遗漏;不管是封建官吏,还是反动军阀,甚至汉奸卖国贼,都会留下浓重一笔,而平民百姓--历史的真正创造者却没有一席之地。80年代末、90年代初,在编纂《中国大百科全书》(军事卷)和《中国军事百科全书》确定军事家词条时,是以大将为界限的,换句话说,中国的军事家是以官位高低为标准来确定的。36位军事家包括5位国家领导人、10位元帅、10位大将、11位解放前牺牲的高级将领。世人皆知,军事家包括“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战略家,有军事著述的军事理论家,能征善战、战功赫赫的战术家;可是,有的人什么家也不是,就因为当过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或副主席)就被内定为军事家,难免令人质疑,难以经受历史检验。

图书出版为官服务。什么级别的官员有资格出版政治理论著作,有不成文的潜规则。文章或专著作者的官位越高越容易发表,其权威越大,发行量就越大。不少报刊还专设“领导论坛”,有“省部领导论坛”、“市县领导论坛”。笔者在“百度”网站上搜索“领导干部读本全书大全”,一下子出来31800条信息,什么“干部理论学习读本”、“领导干部口才全书”、“领导干部健康大全”,等等等等,真是应有尽有,玲琅满目。历来被视为淫书、禁书的《金瓶梅》,人民文学出版社曾出过洁本,但明确规定,省军级以上高干才有资格购买[4]。诸如此类的“中国特色”不胜枚举。

(二)官本位在思想观念方面的表现

官贵民贱,官尊民卑。例如称呼,在国外,无论总统、总理还是乞丐,都可以称“先生”、“女士”,都是尊称。但在中国就完全不同,民对官必须称官职官衔,表示尊重;官对民就直呼其名,表示轻蔑。东部某市在全年2000多件行政诉讼案件中,无一位行政首长出庭[5]。原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北京市委书记陈希同作了刑事被告后认为,北京市中级法院无权审判自己,最高人民法院才有资格审理此案。有的贪官在被告席上仍然放不下官架子,“我同意,”“研究研究”等官话脱口而出。贪官们入狱后觉得对自己“身心”打击最大的有两点:一是每次进出监舍都要向狱警喊报告,二是与盗窃犯、诈骗犯(草民、刁民)同关一室[6]。2000年,四川隆昌县一位77岁的老人去县城的路上被汽车撞伤、奄奄一息,好心的路人报警后,老人被送进县医院。然而,老人两次被送进医院,两次又被医院扔到荒天野地,医院院长的理由是“医院不是难民收容所”。当院长得知这位老人是环保局局长的爹时,又急忙偷偷地将老人请回医院,安置在最好的病房,用最好的方案、最好的药物治疗,而费用全部由医院承担[7]。有多少“小王红”因交不起押金被医院拒之门外,不幸夭折;有多少穷人看不起病、住不起院,在家等死,有的甚至死在医院门口。而大官们看病,卫生局(厅、部)长陪同,医院院长跑前跑后,比伺候亲爹还尽心,住豪华病房,请一流专家,用最好设备,吃进口药物。如果说“儿童在雨中表演、领导打伞观看、造成多名儿童感冒”,“领导在有遮荫的台上一个接一个地讲话、孩子们在烈日下暴晒当场晕倒”之类的事屡见不鲜、已不再是什么新闻的话,那么,克拉玛依特大火灾则是天下奇闻,是对官贵民贱、官尊民卑的最好诠释。1994年12月8日,在克拉玛依剧场突然起火的关键时刻,校长高喊:“孩子们,让领导先走”!结果,年仅七八岁、十多岁的中小学生325人被烧惨死、132人受伤,包括副市长在内的一二十位“领导”则因为“年富力强”和危急关头的“当仁不让”,得以“全部生还”!

责任编辑:郑瑜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