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龄产业是随着人口老龄化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产业,是为老年人口提供产品或服务、满足其衣食住行用以及精神文化等方面需求的综合性产业体系。老龄产业包括老年产品制造业、老年生活护理服务业、老年金融保险业、老年休闲服务业、老年房地产业等。老龄产业的兴起是人口老龄化的必然结果。积极发展老龄产业,其战略意义在于:一是中国是世界上老龄人口规模最大的国家,且增长速度快。中国人口老龄化具有高速、高龄,基数大、差异大,社会养老水平低、社会保障低以及老龄化城乡倒置等特征。人口老龄化对劳动力市场、养老模式、社保体系、社会消费、储蓄倾向及模式都会产生巨大影响。二是发展老龄产业是启动内需,确保经济增长的重大举措。民政部的调查数据表明,2010年我国老年人口消费规模超过1.4万亿,到2030年将达到13万亿。从供给看,全国老龄委调查数据显示,当前国内市场每年为老年人提供的产品与服务总价值不足 1000亿元,甚至形成“厂家不愿做,商家不愿卖,消费者无处买”的怪圈。与老年服务业密切关联的上游产业,包括老年健康医疗用品产业、老年食品保健产业、老年生活用品产业、老年居住建筑产业、老年复健及辅助用品产业、老年休闲娱乐用品产业等更是严重缺乏。此外,老年旅游、老年教育、老年保险、老年财务规划、老年后事规划等软性产业领域也处于空白或低水平开发阶段。
目前,影响我国老龄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包括:(1)体制性障碍。老龄产业的性质徘徊在事业和产业之间,老龄产业中的非竞争性行业和竞争性行业区分不明确,缺乏政府介入还是市场介入的边界划分。尤其在养老服务行业,民营资本在融资服务、财政支持、土地使用、医保定点等方面先天不足,享受不到公办机构的优惠政策,无法平等参与竞争。另外,我国政府职能部门在老龄产业的管理上处于条块分割、多头管理的局面,易造成管理上的真空和职权的交叉,缺乏相互协调,政策制定和执行效率低下。(2)传统观念的影响。一是长期形成的福利化养老的认识误区影响了养老服务社会化、产业化的进程。有关老年产业的性质究竟是盈利还是福利,抑或兼而有之,仍是个长期争论的话题。二是对非公有制经济的错误认识影响了养老服务社会化、产业化的进程。害怕非公有制经济进入老龄产业领域会损害老年人的利益。三是老年人的消费观念影响老龄产业市场的形成。老年人重积累、轻消费,重子女、轻自己的传统观念很难在短期内改变,直接影响老年人的消费增长。(3)和国外相比,我国老年人消费能力还是有限,虽然老年人口数量巨大,但实际有效需求受到多方面因素削弱。首先,我国的老年人现在消费主要靠退休工资,退休职工处于相对“贫困”境地。其次,广大农村老人原先没有养老金,现在逐步实现“农保”,保障水平低,制约了消费。再次,传统的“勤俭节约”思想在老年人心中根深蒂固,他们往往把有限的养老钱和房产留给子女或给第三代消费,转移了老年人的有效需求。(4)缺乏总体规划和宏观指导。政府在发展为老服务产业战略中职能的缺失。政府对老龄服务产业的双重属性定位认识缺失,没有制定老龄产业发展规划及推动产业发展的制度体系。老龄产业管理滞后,缺少有力的行业监管机构,缺乏统一的市场规范和行业标准,市场处于无序运行状态。(5)现有老龄产业的产品质量不高,许多劣质产品和服务严重打击了老年人消费的积极性。(6)专业服务人员缺乏,服务人员的素质参差不齐,老龄服务的数量和质量都远远不能满足市场需要。(7)老龄产业缺乏相应政策支撑,老龄产业投资动力不足。老龄产业资金投入大、盈利低、回收期长,缺乏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和配套措施,有利于老龄产业发展的政策难以落实、环境尚未形成。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