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方国家,选举是民主实现的重要前提条件,无论是议会制或是总统制,没有足够数量的选民参与选举投票,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西方民主。选举作为一种基础性的制度安排,在当代西方民主理论和民主实践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二战后,西方民主国家的选民投票率出现大幅下滑的趋势,出现了严重的“选举冷漠”现象。由此,西方产生了一大批著作阐述和分析这种现象背后的原因。主要关注的问题是:第一,公民在多大程度上积极参与常规政治活动,例如,参与选举投票、成为政党组织成员以及参加公众咨询活动;第二,公民在多大程度上参与非常规政治活动(非议院性质的政治行为),并且认可这种行为属于政治参与;第三,公民对于政治、民主和政府的态度发生了什么变化,特别注意的是近几十年来西方公众普遍对于政治家和公务员态度的转变(失望、不满和不信任情绪的增加),是否直接导致了参选率急速下降。
西方国家选举冷漠的现象
选民选举投票率持续下降。总体上来看,经合组织国家整体的选民投票率呈持续下降的态势。1997―2005年,经合组织成员国家选民参与投票的比例平均下降 8%。例如,英国的选民投票率出现大幅下滑的趋势,由20世纪50年代的80%的投票率下降到本世纪初不到60%的投票率;美国则一直在 60%以下徘徊。2008年,加拿大联邦选举,选民投票跌至历史最低点,仅占选民总数的59%。过去26届美国总统选举的选民投票率平均仅为48%,而参与其他公职选举的投票率更低。2008年美国总统选举,投票的选民也仅占选民总数的61%左右,大大低于人们的预期。
政党组织成员数量的迅速下降。选民参与选举是常规政治参与中最重要的形式之一,与之同等重要地位的是公民参与政党组织活动的频率和次数。在西方国家中,公民参与政党组织,认同政党政策和观点、表达利益、参与决策、推荐政党代表都能够充分地实现其政治诉求,从而实现民主。然而,数据表明,经合组织国家成员中各政党组织的成员数量呈大幅下降趋势。数据中呈现出以下两个特点:第一,政党组织成员数量下降的速率远远大于选民选举投票率下降的速度;第二,下降速度非常迅猛。政党成员数量下降直接增加了政党在地方性选举中动员选民投票的难度,特别是减少了地方党派活跃分子(PoliticalActivist)的数量,降低了政党动员选民的能力。
政府合法性及对政治家们的信任程度下降。密歇根大学推出的《美国国家选举研究》展示了美国选民对于美国政府和政治家们的信任程度总体上呈现逐步降低的趋势,1958―2004年期间,法国、美国、瑞典三国选民在回答“政治家们是否关注选民”的政治态度变化,可以看出对于政治家们的信任程度在46年间,呈持续恒定的下降趋势,法国由1958年的55%下降到2004年的35%,美国由73%下降到35%,瑞典由51%下降到31%。
选举冷漠现象的解析
传统上,学者们从社会经济因素、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等方面来分析选民选举冷漠的现象。这种分析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解释部分选民选举冷漠的现象。然而,分析的角度不够全面,不容易从总体上把握西方民主国家选民选举冷漠的现象。如果把“选举行为”比喻为一种商品,那么选民为购买者,政治系统为提供方。按照市场交易的基本规则,一种商品销售得不好,无非是购买方不愿购买,或提供方的商品质量出了问题。本文将从选民和政治系统的角度来分析选民选举冷漠现象背后的原因。
选民角度。首先,从“社会资本”的角度看选民间信任程度的变化。社会资本强调公民之间非正式的参与网络以及体现在这些参与中的规范,包括人们相互之间的信任、互惠、社会关系、合作网络、公共精神,等等,而信用是每个社会成员的基本品格。社会资本的水平高低与否直接影响到选民参与政治民主生活的健康发展。在信任度、互助程度、宽容度高的社会系统中,更有利于民主制度有效和成功地运行。在一个选民感觉到孤立和无助的社会环境中,会导致选民间互相不信任、不合作,从而间接地影响到对于政治过程和政治机构的不信任,其中包括对于选举过程和效果的怀疑,从而造成选民选举冷漠的现象。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