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能源外交政策的基点(2)

中国能源外交政策的基点(2)

即便是有人最为担心的石油进口问题,实际上也不象有人说的那么恐怖。2005年,中国原油产量达到1.81亿吨,居世界第六位,天然气产量为500亿立方米。2005年中国石油净进口1.36亿吨,人均0.1吨,只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1/4。无论是己经探明的石油储量还是石油年产量,中国都排在一些大国的前面,而且一些大国的石油进口量和对外依存度也比中国高得多。中国的原油进口量的确在迅速增加,这一点是事实,但与美日等国相比,其进口量微乎其微,根本不可能左右国际油价。目前中国在海外的石油产量,只相当于美国石油消耗量的2%,不到世界石油总产量的0.5%,因此,中国海外石油投资对世界石油市场影响极为有限。英国学者詹姆斯·金奇在《中国震撼世界》新著中指出:“中国在苏丹、委内端垃和伊朗等地的行动并无恶意。对中国人来说,那只是一个简单的方程式。但如果你坐在华盛顿,看看中国成为苏丹这样国家的最大投资方,支持被美国视为流氓国家的政权,那就有很多问题了”。

事实表明,中国不是全球能源安全的制造者,而是全球能源安全的稳定者。原因是:其一中国能源自给率在90%以上,这本身就是对世界能源安全做出的贡献。其二在能源基本自给的基础上,中国每年有大量的能源直接出口,2005年,向国际市场净出口了4551万吨煤炭和1276万吨焦炭,其中焦炭出口居世界首位,占世界焦炭贸易量的60%左右。其三中国向国际社会,特别是向发达国家和新兴市场国家输出了大量消耗能源多的产品,从而减轻了这些国家的能源供应压力。其四全球油气资源己被发达国家七大跨国石油公司所垄断,它们不允许其他国家涉足其所控制的油气田。中国石油公司在海外参与的项目,多数都是自然环境比较差、勘探开发条件比较复杂的区块,主要通过提高采收率或者进行老井改造,提升了其油田原油产量,增加了全球原油供应量。其五中国采取“四轮驱动”,即通过理念节能、管理节能、技术节能、机制节能,实现建立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目标。国际能源机构强调,节约能源是最廉价、最快捷、最环保地降低能源需求的途径。如何节约能源是国际社会面对的最大能源课题。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从大量消耗能源资源的发展模式转向节约能源资源的发展模式,不仅是中国国内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刻变革及人与社会关系的深刻变革,而且是对全球能源安全做出的重要贡献。

石油是现代经济运作的命脉,确保石油供应安全当然是中国关注问题。那么出路何在?无非一是立足国内,二是面向世界。国际经验表明,既利用本国资源,又利用国外资源促进其经济发展是世界各国的普遍的做法,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能完全依靠本国能源资源进行建设与发展,都在不同程度上利用外国能源资源作为补充,经济发展程度越高的国家,往往对国外能源资源的依赖程度也就越高。在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今天,各国和各地区经济的互连互动关系日趋增强,每个国家都有充分利用能源资源促进自身发展的权力,绝大多数国家都不可能离开国际合作而获得能源安全。

中国作为能源生产和消费大国,一向追求能源供应与需求的长期稳定性和持续性。为保障全球能源安全,维持中国经济和世界经济发展,中国主张建立互利合作、多元发展、协同保障的新能源安全观,新能源安全观的基本内涵:一是要加强能源出口国和消费国之间的对话与合作。石油消费国和石油出口国之间的关系,是一种合作与依存的利益共同体。消费国需要的是供应稳定,出口国需要的稳定的市场。保障原油市场的正常供应和维护对产油国与消费国都有利的价格机制,符合各方的利益。2005年11月,石油输出国组织与欧盟在维也纳举行了首次“石油市场发展圆桌会议”,双方就近期石油市场的发展、未来石油贸易价格的走势以及石油上游和下游产业发展的未来趋势和金融市场对油市的影响等问题交换了看法,加深了对国际石油市场的相互理解。此次圆桌会议是石油输出国组织积极推动石油消费国和石油生产国之间对话与合作机制的重要一步,因此具有重大意义;二是要形成先进能源技术的研发与扩散机制,支持和促进各国提高能源效率、节约能源、建立清洁、安全、经济可靠的全球能源供应保障机制;三是要维护能源安全稳定的良好政治环境,共同维护产油地区的稳定,并确保国际能源通道安全,通过对话和协商解决分歧和矛盾,避免地缘政治纷争干扰全球能源供应,不使能源问题政治化。

责任编辑:冯句青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