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刀:住宅价格该如何回归常识?(2)

牛刀:住宅价格该如何回归常识?(2)

其次中国楼市的税制存在很大的问题。中国这么大,人口13亿,而住宅的税收主要集中在交易环节,在持有环节没有税收。这样产生的市场导向就是鼓励市场进行交易,更直接的说,就是鼓励投机行为。当初实行这种税制和开发体制,主要是借鉴香港模式,但是,香港只是一个城市,英国当时管理也只有100年,实行这种税制有情可原,但是,中国这么大,一旦楼市投机猖獗时,就无法收场。所以,未来住宅持有环节一定要课以重税。

这两种原因导致整个市场把住宅不当作居住的功能,而当作家庭的主要资产。一步一步放大了泡沫,现在,已经在破灭。后果,无疑是严重的。

二是住宅的基本常识。

衡量一个城市的住宅价格,有4个指标。这4个指标就是关于房价的最基本的常识。

一个是房价收入比。这是最主要的,关系到中国经济的健康运行。其意义在于,一个健康的经济体,有赖于生产和消费的有效健康的运行,而城乡居民的消费力直接关系到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水平问题。如果房价过高,必然会影响城乡居民的消费,消费的急剧萎缩将会导致中小企业一排排倒闭。有人说,房地产拉动消费,拉动就业,这是一个误区。房价泡沫只会蚕食所有企业的利润,影响绝大多数的中小企业,甚至影响大型企业,而拉动的只有水泥、钢材、建材、家居等几十个有限的行业。

第二个是租售比。租金和售价应该有一个合理的比值,也就是说,30年至50年的租金能够收回投资都在合理的区间,而我们一线城市,却要80年至100年才能收回投资。这种投资还有价值吗?而且,有的三线城市四线城市,连一个租赁市场都没有,那根本就不是一个成熟的市场都没有,却无限炒高房价。这是很可笑的事。

第三个空置率。空置率的国际标准是6%至10%。而中国绝大多数住宅空值率起码都在30%以上。住宅空置,不仅影响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更加引起相关产业的产能发生过剩。房地产热的最后结局,一定是泡沫破灭,不管是哪个国家,都无可避免。

第四个住宅总值和GDP总量的比值,不能高过200%。也就是说,这个城市的住宅价值总量不能高过现有GDP的2倍。中国的城市化没有完成,三四线城市还有一些农村,而农村房价估值多少说不准。仅就以二线城市来说,住宅总值已经达到360倍,甚至400倍。日本东京泡沫破灭时,住宅总值达到GDP的310倍的时候。

三是土地财政的制度建设。

一个城市的土地出让金,多少比例用于社会保障住宅的建设,住建部没有制定统一的标准,这是我国土地财政的一个最大缺陷,也是住宅困境的主要原因。目前,这个标准是由各个地方城市自行订立报住建部备案即可,这就造成地方政府在认识上的严重分歧,导致政府保障住宅严重短缺,而商品住宅严重过剩的主要原因。

比方说广东省前几年土地出让金根本就没有标准,2011年在土地出让金急剧减少后,才制定一个标准,将土地出让金的20%用于社会保障建设。这个标准低于国际标准的30%,低于新加坡50%。一般国际标准是50%,最高的达到90%,比方说西班牙。

因为中国各大城市土地出让金比例与中国住宅制度建设关系重大,利益集团主张取消政府保障,全部实行商品住宅化是严重错误的行为,现在必须给于纠正。结合我国实际,土地出让金的50%应该用于当年的普通住宅建设,应该由全国人大立法,各大城市严格执行,这样才能真正保障民生居住问题。

再比如社会保障住宅涵盖的群体问题也存在诸多争议。很多国家是以纳税人在所在城市连续纳税5年以上为标准,我国大部城市是实行以户籍人口为标准,更有甚者只为公务员解决住宅问题,其他群体一概实行商品住宅。这就是全社会一窝蜂去考公务员的主要原因。这种现象不改变,也是高房价成因的主要因素。

再比如保障住宅的户型问题,公租房是一种户型,但是不应该成为主流户型,而应该只是保障住宅的辅助。保障住宅的主流户型应该分为两种,一种是90平方米两房,一种是120平方米的三房。90平方米的两房适用于年轻群体刚刚成家立业的家庭,一种是长期居住在这个城市两代人居住的家庭。

利益集团强调住宅商品化,是无视居住权的行为,必然会引起社会混乱,也更加引发社会的严重不公,也是我们这十年诱发高房价的主要原因。不解决这个问题,就无法实行中国经济的转型,也不可能实行国家的长治久安。

责任编辑:潘攀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