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更多史识成为常识

让更多史识成为常识

——《赵宋:十八帝王的家国天下与真实人生》序言

善言而不能行,言行不一,这大概是自古以来不少社会精英们的普遍状态

不知为什么,我们的历史研究对人物和事件的评价似乎易停留在两个极端,要么极好,要么极坏。举例而言,古代的政治体制通常被人为地以专制、集权等词汇加以界定,在这种体制下,腐败自然是无法避免的,这种结论无疑有其充分的合理性。于是,站在当今时代的高度,高扬科学、民主旗帜,去审视古代社会,自然就会是另外一番景象了。更具有讽刺意味的是,那些言必批判专制腐败者,却似乎并未吸取教训,行事也往往并不民主、科学,反而更为独断专行,而且顺者昌,逆者亡。学术界的这类现象并不罕见,有些人道德学问并无过人之处,甚或一无是处,却能在某些人的提携和暗箱操作之下成为学术“带头人”。善言而不能行,言行不一,这大概是自古以来不少社会精英们的普遍状态,直至今日,似乎并无太大变化,这不能不说是学术的悲剧。

在笔者看来,宋代皇帝远非“专制”二字可以概括,姑且不说君主的权威能否直接渗透到社会的底层,就算在朝廷之内,宋朝皇帝似乎也不太可能为所欲为。皇帝需要扮演多种多样的角色,在偌大的皇宫,他是一家之主。因此,他必须谨慎处理“家庭”内外的各种关系。其实,这并不是很容易的事情。与其他朝代相比,宋代皇帝有一个非常显著的特点,就是子嗣不昌,除了宋末二帝外,宋朝共有16位君主,其中有6人无亲生儿子继承皇位,比例高达37.5﹪,若加上太宗的兄终弟及,比例就更高了,这在中国古代帝王时代恐怕是独一无二的。在父死无子继的特殊情况下,宋代的皇位传承还是相对顺利的,并未出现大的危机,这不能不让人惊讶。然而,在表象的背后,却夹杂着极其复杂的内外因素,各种政治势力暗中角力,上演了一幕幕精彩大戏。因此,在宋代,表面上看似乎罕有后妃干政、宦官擅权等现象,皇帝的“家”稳定而安静;实际上,宫廷内部的斗争异常激烈,只是表现方式不一样而已,否则就不会出现“狸猫换太子”之类的传说了。这些故事的背后显然隐藏着很多不为人知的事实,也从侧面反映出宋代皇宫并不太平。

宫廷之外,皇帝为一国之君,治国安邦是他们的首要任务。然而,单单依靠一人之力,无论如何是不能完成的。因此,皇帝必须集合各方面的力量,才能将国家机器运转起来,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调动各级官员的能动性,但要真正做到这一点,无疑是很难的。毕竟,每个人是不一样的,他们能否为君主效力,取决于复杂的因素。正因为如此,作为万人之上的帝王,需要协调各种利害关系,如君民、君臣之间的关系等。而这恰恰是最难的环节,稍有闪失,恐怕就会危及江山社稷,这是历代君王必须谨慎应对的,宋朝自然也不例外。

历史研究不应该是庙堂之上的学问,更不应该是专门为学术而学术的研究

自古以来,学术便带有浓厚的贵族色彩,通常情况下,似乎只有社会的精英才有可能从事学术研究。先秦以前,就有所谓“学在官府”的传统,然而,如果单纯地将这句话理解为官府控制学问,恐怕是片面的。

以宋朝历史为例,最近数十年来,出版过数量众多的相关著作,这些书大概只有社会精英们才会去阅读,或者是确实对宋朝历史感兴趣的人才会有雅兴去仔细品味一番。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一种巨大的资源浪费。其实,历史研究不应该是庙堂之上的学问,更不应该是专门为学术而学术的研究,其成果不能只是大学里的教材和参考书,而应该是让每个中国人都了解的常识。任何民族,如果对自己的历史都缺乏基本认识,恐怕是难以持续发展的。

一直以来,我都有一种奇特的感觉,我们的教育似乎过于功利,过于强调培养人的专业素养,其实这仅仅是教育的目的之一而已。在笔者看来,民族整体素质的改善和不断提高才是中国未来发展的唯一出路。

(作者为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

责任编辑:吴成玲校对:刘宇同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