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5月份,笔者写过一篇文章,将2010年的市场环境与1993年作了比较,结论是警惕股市出现类似1993年后的熊市。现在,笔者想再次提醒投资者,2011年的股市与1994年的很类似,根据1994年的经验看,沪指在2400~2300点并非是市场的底部区域,市场很可能还会出现快速下跌的情况。
为什么说当前的市场背景与1994年相似?情况的来龙去脉要从1992年说起。
1992年底至1993年初,股市出现了井喷行情。沪指从1992年11月17日的386点开始,到1993年2月16日的1558点,只用了3个月时间,大盘涨幅高达303%。市场之所以出现大幅度上涨,最重要的原因是信贷与投资的井喷。在小平同志南巡讲话的刺激下,各地投资热情空前高涨,当年的信贷和投资增长都超过30%,信贷与货币在几个月之内大幅度飙升。2009年的情况几乎是1992年的翻版,不同的只是导致信贷和投资扩张的缘由不一样;此外,上涨幅度也不一样,1992年涨了3倍,而2009年涨了1倍。其原因不言而喻,1992年的中国股市还处在成长的初期,股市流通市值很小,而2009年的中国股市市值已经很庞大。
上涨的缘由是一致的,下跌的道理也是相通的。1993年5月份开始,股市从1400点高位开始下跌,其原因是物价出现快速上涨。鉴于当时的宏观经济状况,中央在6月份出台了16条措施进行宏观调控,主要手段是控制 “两个闸门”(即土地与信贷),强力收缩信贷。信贷与土地收紧,股市当然开始下跌。
在紧缩货币的开始阶段,尽管股市出现了明显下跌,但并没有出现恐慌性下跌。在1993年7月份至1994年3月份中旬,沪数一直在800点上方徘徊。真正给市场人气极大打击的是1994年3月中旬以后,沪数跌破800点,出现了快速下跌,在3月中旬至7月中旬的4个月时间里,从800点跌到325点,跌幅达60%。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