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合作医疗的规范化导致了新的就医困难。部分山区县在推行农村合作医疗时对乡村个体医生及医疗点进行了规范,只有证照齐全、有相对独立的药房和治疗室的医生才能在自己的诊所行医,其他一律取缔。其结果是,山村的医疗点数量减少了 2/3以上,大多数村只有一个医疗点。半数以上村民到这个唯一的医疗点就医需要步行很多山路,非常不方便,且没有了选择权。
农民住房的集中特别是楼房化导致整体福利水平的下降。集中居住特别是住楼房的农民尽管住房条件有明显改善,但总体福利水平不仅没有提高,而且有所下降。其主要表现为:第一,生活成本明显增加。分散居住时,可以烧沼气、树枝,可以在房前屋后种蔬菜,还可以喂养家禽家畜;住楼房后,只能烧煤和液化气,不能喂养家禽家畜,也不方便种蔬菜。第二,农业生产成本有所上升。以前分散居住,所承包的农田就在住房附近,耕作、管理、收获都较方便,也便于将人畜粪便运到农田里做肥料;现在集中居住,离承包农田太远,农业生产不方便,也没有了农家肥。第三,环境卫生恶化。以前分散居住,人畜粪便和多数垃圾都可变为农家肥料,废水也可直接用于农田灌溉,基本上不存在环境污染问题;现在集中居住,粪便和废水都流到了下水道,垃圾的回收利用率大幅度降低,由于排污和净化设施不配套,缺少专门的清洁人员或物业管理人员,因此环境污染很严重,经常是废水四溢、垃圾遍地。
防止中西部农村公共服务负效益的对策
农村公共服务投入的负效益,是无意造成的后果。但经济和社会的理性思考可以注意那些并非有意造成的、但由于体制性安排而引起的后果。要提高中西部农村公共服务的效率,防止公共服务的负效益,必须建立相应的体制、机制。
建立以方便服务对象为导向的公共服务规划制度。农村公共服务的目的是让农民受益,农村公共服务的项目、场点应该让受益农民选择,农村公共服务的质量应该让受益农民评价,并让农民民主参与农村公共服务的管理。在规划学校、医疗室等服务网点时应让受益农民参与,以方便农民就近享受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为取向,而不应只考虑了节省管理成本;在规划农民居住点时,要既考虑节约耕地和提高公共设施的效率,又考虑农民的生活、生产成本。
建立环境保护优先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制度。中西部山区生态非常脆弱、地形十分复杂,是我国大江大河的发源地和水土流失综合防治重点区域,也是我国珍稀物种和种子资源的自然保护区。在中西部山区进行公路、铁路、水渠等基础设施建设时应优先考虑环境保护,要将环境当成一个有机系统,充分研究基础设施建设对环境的可能影响并制定好预防环境破坏的方案。凡是因公路、铁路、水渠等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导致农民生活的环境遭到破坏的,不论是间接的还是直接的,都应该给予充分补偿,以确保这些农民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中整体福利水平有明显提高。
建立按地区类型制定农村公共服务标准的制度。平原、山区的公共服务标准应有区别。山区农民居住分散、农村交通不便、农业收入较低,农村公共服务的基础设施极度落后,国家对山区农村的财政投入应高于平原,但公共服务的规模效益应低于平原。如小学、幼儿园、医疗点应适当分散,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户也不宜大规模地集中居住。
建立系统配套和适度超前的公共服务体制。公共服务是个系统工程,不仅某些类型公共服务需要相互配套,如交通与水利、住房改造与环境整治、社会保障与计划生育、治安与人口管理;而且某类公共服务内部也需要配套,如农村教育就涉及幼儿教育、义务教育、职业教育与普通高中教育的衔接问题,其中农村义务教育又涉及学校的布点、教师的待遇、学生的生活等。只有充分认识到公共服务的系统性,才能防止公共服务的负效益和低效率。中西部山区农村因地形复杂、经济落后、文化差异性较大、公共服务极端落后,在进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时更应注意其系统性,防止其负效益。如在引导农民集中居住时,应给他们提供增加收入的渠道以满足生活成本上升的需要,还应为他们提供配套的环境卫生服务;在扩大幼儿园和小学的规模时,可建立免费的校车接送制度解决幼儿园和小学低年级学生往返困难问题,还可建立寄宿制度让小学高年级学生和初中生住校就读;在进行水利建设时,应处理好大水利与小水利的关系,防止小水利建设破坏大水利系统。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