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政:为什么中国不能全面私有化?

吕政:为什么中国不能全面私有化?

经济学的一般原理认为,所有的人都是经济人,其行为的基本出发点是为了利己,并且追求利益最大化,因此私有制最符合人的本性。于是认为中国经济改革还没有解决深层次的矛盾,即私有化不彻底,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必须全面推进国有经济的私有化。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后,人们又重新审视中国经济、中国道路和中国模式,关于国有企业私有化的声音似乎减弱了。但是为什么中国不能全面私有化?为什么必须坚持国有经济的主导地位?为什么民营经济不可能全面替代国有经济?对于这些问题的认识,在思想上并没有真正搞清楚,因此还有继续探讨和回答的必要。

一、历史条件与国有经济主导地位的关系

所谓中国模式、中国道路,或者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其基本的经济制度就是坚持国有经济为主导和多种所有制形式共同发展,二者缺一不可。放弃了国有经济的主导地位,也就抽掉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石。

正如马克思所说的,一个国家的所有制结构及其实现形式,总是与这个国家的国情相联系的,而且与这个国家的社会文化传统有着直接关系。笔者曾经去法国专门考察其国有经济比重为什么显著高于其它欧美国家。通过对法国学者、政府官员和企业的访问,得出了这样几点认识:

其一,法国在历史上是一个以小农经济为主体的国家。小农经济是产生农业社会主义“均贫富”思想的土壤,历史上三大空想社会主义的代表人物有两个人即圣西门和傅立叶产生于法国。社会主义性质的公有制在法国更容易为广大群众所接受,所以二战以后,法国大规模的国有化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其二,从法国国有企业的来源看,二战期间有一批大企业投靠了德国纳粹占领者。战后法国新政府没收了这些企业的资产,转化为国有企业。

其三,与德国、英国等老牌工业化国家相比,法国工业发展水平明显落后。这与法国的大国地位很不相称。特别是在冷战背景下,法国必须加强工业实力,特别是军事装备制造业。为此,法国政府实行了赶超战略,通过集中资本兴办国有企业,发展现代工业。

其四,从社会文化传统考察,小农经济形成的思想观念以及为人处世的方法,很难建立以契约规则为基础的资本社会化、多元化的股份制企业。这就决定了在法国或者只能由国有大企业实现资本集中,或者只能由私人独资办小企业。

法国国有经济比重高,并不是左翼的社会民主党政策选择形成的,而主要是法国右翼政党政策主导下形成的。这说明,一个国家经济制度的选择,并不取决于个人意志和偏好,而是取决于这个国家的国情。正如马克思所说的,历史进程是受内在的一般规律支配的。

中法两国虽然远隔万里,且社会制度、意识形态、文化传统大不相同,但是中国国有经济主导地位的形成在表现形式上与法国又有许多相似之处。中国也是小农经济生产方式长期占主导地位的国家,以农民为主体的大众虽然对小私有制有着深深的依恋,但也容易接受“既然不是我的,但也不是你的”这种更能体现财富公平的国有制。其次,从中国国有经济的来源看,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也是通过没收官僚资本初步形成了国有经济的基础。第三,为了彻底改变旧中国贫穷落后、工业基础薄弱、鸦片战争之后不断挨打和受列强欺负的状况,新中国建立伊始,立即着手进行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并实施了赶超战略。当时中国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近现代工业在国民经济中只占10%,如果靠民间资本逐步积累推进工业化,必将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在这种背景下,不得不通过国家的力量集中资本,建立有机构成高的国有经济,加快发展重化工业,奠定工业化的基础。当时建立的一批大型骨干国有企业至今仍然起着共和国经济脊梁的作用。

责任编辑:郑瑜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