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营企业的转型并不是要求所有的民营企业都要向资本社会化、多元化和委托代理制转变,私人独资和家族企业将会长期存在。但是民营企业要想进入资本和资源密集型行业,必须实现这种转变。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是客观经济规律。恩格斯曾经指出,所有制关系中的每一次变革,都是旧的所有制关系不再适应新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
三、社会人文传统对民营经济转型的制约
问题在于,中国的社会文化传统与民营资本的转型有着深刻的矛盾,民营资本愿意自我扬弃实现向资本社会化的转型吗?
一位外国学者专门研究了在欧美日等海外的华人企业。结论性认识是,资本集中化的趋势和以现代股份公司为基本形态的企业产权组织在华人企业中表现得并不明显。无论是在亚洲还是在欧美,大多数华人企业都做不大,仍然以家族企业为主体。有学者曾经研究指出:海外的老一代华人经营领域和经营方式大多以操持“三刀”为主,即拿菜刀——开餐馆,拿剪刀——办小型服装厂,拿剃头刀——开理发店。在这些经营领域里,都是以手工劳动为基础的家庭作坊式的小企业。当年华人的后代以及当代华人新移民,由于受到良好的高等教育,从事的职业发生了新的变化,但大多以“三师”为主,即当教师、工程师和医师。无论是“三刀”还是“三师”,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凭借个人的手艺或智力单枪匹马地进行奋斗,而在需要实行资本社会化的大型制造业领域,很难见到由华人投资的大企业。这种现象的形成,很难从经济制度、法律环境和政府政策方面去找到解释,而主要是华人的人文传统所使然。
大企业的产权组织形态建立在资本社会化的基础上,是通过对分散资本的集中实现的。资本的集中要求资本人格化的代表必须以契约为准绳,建立一种相互信任、相互合作的关系。资本的集中要求不同的所有者主体之间形成一种凝聚力。但是,在几千年小农经济生产方式基础上形成的华人人文传统,更加相信与自己有血缘或裙带关系的家族成员,更加愿意通过人情关系而不是运用法律手段来解决生产经营中的各种矛盾。在企业产权组织形态和经营管理方式上,更多地实行所有权与经营权相统一的家族独资企业的形式。即使是亲兄弟,当企业稍稍做大以后,大多采取分家的方式,又把企业变小。因此,这种企业通常只具有将利润转化为资本的自我积累机制,而没有把分散资本集中起来进行扩大再生产的机制。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