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世10年:确保开放条件下的国家粮食安全

入世10年:确保开放条件下的国家粮食安全

“民以食为天”,从古至今中国人都将农业看作是国家的根本,在入世谈判中,农业被公认为是最艰难的部门之一,而最终的结果却是农业市场成为中国开放程度最高的领域之一,10年之后农产品的进口关税降到15%,不及世界平均水平的1/4。

10年来,农业市场开放的利弊之争从未停息,随着部分农产品的巨量进口,国内市场遭受“重创”,部分行业集体“沦陷”的出现,中国粮食安全的问题也不断被提及,农业国际化是否能解决中国人的粮食问题也存在诸多争议。

为此,本报日前专访了著名农业问题专家,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程国强,他认为入世10年,中国基本建立了开放条件下国家粮食安全的保障机制,也完成了农业政策的基本转型。但同时,他也指出,中国农业统筹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能力还有待提高。在新的国际环境下,中国农业将面临更为严峻的挑战。

农业入世10年解决了两个问题

《中国经营报》:农业是在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谈判中最为艰难的一个部分,当初很多人担心中国的农业会出现市场和资源的双重危机,10年过去了,实际情况怎样,您作何评价?

程国强:我认为要从总体上评价入世10年的得失。现阶段中国农业发展的基本目标是,保障主要农产品供给、促进农民增收。从10年的数据上来看,这两个目标都实现了。

中国的粮食总产从2001年的9052亿斤增加到了2010年的10930亿斤,增长了20.7%,年均增速达2.1%。从2004年开始,中国粮食生产连续8年丰收,粮食产量保持在1万亿斤以上水平,打破了延续多年的粮食三年一减的不稳定周期,粮食安全基础得到进一步强化。

农民增收方面则更明显,多项重要的农业扶持政策都是在这10年里出台的,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01年的2366元增加到2010年的5919元,增加3552元,年均增长10.7%。

另一方面,入世以来,在市场开放的同时,国家加大了对农业的支持保护。出台了取消农业税,实施直接补贴、农资综合补贴、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最低收购价等一系列具强农惠农政策措施,初步建立了以价格支持为基础,农业补贴为主体的农业支持政策体系。就是在这10年,中国全面实现从农业“负保护”向“正保护”的政策转型,

令人关注的是,从2004年开始,中国由农产品贸易顺差转变为贸易逆差,2010年达230.4亿美元,比2004年增长4.7倍。。农产品进口总额从2001年的118亿美元,增加到2010年的719亿美元,年均增幅达22.2%。在粮食等主要农产品综合生产能力稳定提高的背景下,农产品贸易结构出现的这种转折性变化,意味着,中国在农业市场开放和粮食安全保障之间,找到了平衡点。或者说,中国形成了服务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农产品贸易战略。

当然,也有一些人认为,农产品进口的快速增加,是一种“危机”,是加入世贸组织、开放农产品市场的深刻“教训”,对此我们必须作理性分析。。

《中国经营报》:确实,农业贸易逆差的不断扩大、部分农产品进口的大幅增加引起了很多人对农业的担忧,您认为这种现象是会一直持续下去,还是阶段性现象?我们是如何应对的?

程国强:中国首次出现农业贸易逆差是2004年,从而终结了农业对经济增长的外汇贡献历史。中国农业的贸易依存度由入世之初的15%上升到了20.2%。从国际经验看,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今后农产品贸易逆差将始终存在并不断扩大,农业对外贸易依存度也将进一步上升。

责任编辑:冯句青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