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世10年:确保开放条件下的国家粮食安全(2)

入世10年:确保开放条件下的国家粮食安全(2)

从经济增长的国际经验看,一些农业资源相对紧张的国家和地区,在工业化初期阶段,农产品出口增长较快,对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外汇贡献。但经济进入高速增长后,则转变为大量进口农产品,出现巨额农产品贸易逆差。到工业化完成后,农产品消费进入稳定增长阶段后,农产品进口趋于稳定。例如中国台湾地区1952-1969年农产品出口贸易顺差为29.3亿美元,占外汇收入的50%以上,为台湾经济起飞奠定了基础、作出重要贡献。但从1970年经济起飞开始,台湾第一次出现6.6万美元的农产品贸易逆差,此后随着农产品进口大幅度增长,再也没有出现过顺差。因此,对农产品贸易逆差和进口增加,应该从经济增长的全局视角进行观察。显然,我们也绕不开这样一个发展路径。

市场“危机”与粮食安全

《中国经营报》:现在社会上很多人都在关心中国的粮食安全问题,部分人担心随着中国农业越来越深的融入国际市场,中国的粮食安全会受到冲击,您怎么看?

程国强:今后我国人口增长、耕地减少、水资源短缺的矛盾日益突出,粮食安全问题将长期存在。要立足国内资源,实现粮食的基本自给,我们始终面临巨大的挑战。在农业对外全面开放的背景下,我们必须用全球视野、战略眼光来理解中国的粮食安全问题。

在农业资源极其紧张的背景下,坚守立足国内实现粮食基本自给的方针,意味着必须保障足够的国内农业资源来生产水稻、小麦等主粮产品。如何满足日益增长的油料、棉花等资源性农产品需求,就需要统筹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10年来,中国农业一直面临一个犹豫不定、没有达成共识的两难问题:增加进口,有可能会冲击国内市场;减少进口,则难以满足国内的日益增长的需求。更重要的是,由于粮食与经济作物之间的比较利益的差异,资源性农产品的进口与否,直接关系到能否确保主要农产品的有效供给。备受各方面质疑的大豆等油脂油料的进口,或许是这一仍然在争论的问题的一个缩影。

问题在于,如果不进口这些资源性农产品,会有怎样的影响?比如,2010年中国进口的植物油加上进口油籽折油,共2035万吨,若全部改为由国内生产,按照目前国内大豆单产236斤计算,约需9.6亿亩大豆种植面积。这相当于要挤占全国所有的水稻与玉米种植面积,意味着必须以减少全国68%的粮食总产为代价。

《中国经营报》:中国是在以牺牲国内一般农产品市场为代价换取主粮的基本自给?

程国强:我不认为这是牺牲了国内市场。解决中国的粮食问题,不可避免地要在农业比较优势与粮食战略利益之间作出权衡。我们测算过,目前保证国内农产品供需基本平衡的种植面积约35—37亿亩,但国内现在能提供的只有25亿亩,其中要死守的是16亿亩主粮面积。因此,还有11-12亿亩面积生产的农产品需要通过进口从国外来补充,包括大豆等油脂油料、棉花、食糖、橡胶、木材等。

因此,农业国际化,实际上为立足国内实现粮食基本自给提供了一个全球视野和战略空间。

《中国经营报》:总结农业入世10年,您觉得有什么经验教训值得总结,未来中国农业贸易的战略取向是什么?

程国强:有两个方面的问题值得重视。一是要进一步加强对农业对外开放战略和统筹管理。目前不管是国内农业生产、市场流通,还是对外贸易,部门分割、管理缺位的问题仍然十分严重。比如大家担心的大豆压榨产业安全问题,或许更重要的是我们管理的缺失。第二个是国际市场波动风险加剧,但我们还缺乏必要的风险管理机制。国际农产品市场波动频繁,越来越不确定,最突出的是,影响国际农产品市场的非传统因素日益复杂。如农产品的能源化问题,美国将40%多玉米产量用作燃料,改变了国际农产品市场的格局。还有一个是大量热钱涌入国际农产品市场,操控国际粮价,农产品成了一个投机品,国内大豆压榨企业在2004年和2008年的大豆价格波动中集体“沦陷”就是一个典型。如何应对这些风险和挑战,也是一个非常紧迫的课题。 

责任编辑:冯句青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