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主要逐步推行基于比较优势基础上的“出口导向”战略,对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做出了贡献,可是较为粗放的对外开放模式已经引发了一系列经济社会问题,妨碍了产业结构的提升和国民福利的增加。这说明,以单向引进和数量扩张为特征、以资源高消耗为手段、以环境遭破坏为代价的粗放型对外经济发展模式,已经不能适应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新要求。当前,要更好地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我们必须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建立起“低损耗、高效益;双向互动,自主创新”的“精益型”对外开放模式,统筹国内经济发展与对外开放的关系,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地持续发展。具体应做到“五个控制和提升”。
一、适当控制外贸依存度,提升消费拉动增长的作用
对外贸易依存度是指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一国或地区的进出口贸易总值占其国内生产总值或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是衡量一国经济发展对对外贸易依赖程度的重要指标。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外贸易规模逐年扩大。进出口总额从1978年的206亿美元,发展到2008年的25616亿美元,30年增长了124倍。与此同时,外贸依存度也由1978年的9.74%,提高到了2008年的58%。这一指标在此前的2004年和2005年最高峰值时曾一度高达70%,2007年仍居于66%的高位。①根据WTO和IMF的数据测算,全球平均贸易依存度2003年接近45%。其中,发达国家平均水平为38.4%,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为51%。显而易见,我国的外贸依存度不仅远远高于发达国家,而且也高于绝大多数的发展中国家,甚至一度超出了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的19%左右。
过度依赖对外贸易,必然会加大经济运行的风险。一旦世界经济出现剧烈波动,将对我国产生巨大冲击,甚至威胁国家经济安全。2008年“金融海啸”、“金融瘟疫”所引发的一系列冲击就是鲜活的例证。受其影响,2008年我国最后两个月的进出口总值便开始下降,2009年1~2月的进出口总值为2667.7亿美元,比去年同期下降27.2%。其中出口下降21.1%,进口下降34.2%,出现创纪录的两位数跌幅。②
应对的措施,一方面是要加紧实施出口市场多元化,着力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止跌和保持出口适度稳定增长;另一方面要在客观上已经降低外贸依存度的同时,积极提升消费拉动增长的作用,努力做到消费、投资和出口相协调。在90年代以来我国投资率已很高的情况下,重点应增加消费率,不过,促进内需和消费拉动增长的作用,绝非依靠在个别城市向某些社会群体发放消费券等轻举措施,而是关键在于打破束缚个人消费的瓶颈,即完善和提高全社会医疗、养老等社会保障体系和水平,加大教育和健康卫生等方面的公共投资,有效改善人们的消费预期,增大城乡居民的消费倾向。同时,要加大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的投资,切实提高农民收入,着力促进农村消费,更快地推动巨大的农村消费市场。
二、适当控制外资依存度,提升中外资本协调使用的效益
开放以来充分利用外资,对我国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现已经成为世界上吸收外商直接投资最多的国家之一。不过,也为此付出了巨大的成本,例如土地成本。尽管国家明令禁止以压低地价为手段进行招商,但一些地方政府为了达到引资目的,仍然不惜以低于成本价格甚至无偿出让工业用地来吸引外资,致使引资“门槛一降再降、成本一减再减、空间一让再让”。2006年,审计部门审计调查87个开发区,发现其中60个开发区存在违规低价出让土地的行为。在江苏的苏州,其工业用地开发成本平均为每亩20万元,但为了引进外资,却将地价压至每亩15万元。前些年苏北地区协议出让的土地最低每亩几百元,一般也就几千元。③表面看这些资金搞活了地方经济,其实质是把土地这样一个稀缺且不可再生的资源贱卖。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