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国英:城镇化的成败在于农民出路(3)

党国英:城镇化的成败在于农民出路(3)

第一个目标是坚持同工同利,同城同权,确立进城农民的平等市民权。我国劳动市场有多重弊端,数其最大者莫过于特权垄断对就业门槛和工资水平的影响,而受害者当以农民工为首。这方面的改革相当不容易,但总可做一点事情,以图渐变。例如,农民工劳动强度高、劳动时间过长的问题要下决心解决。职工加班一定要按照法规拿到加班工资。任何雇员患病,如果发现他(或她)有无偿加班的过往经历,可以把疾病看做加班的后果,并起诉雇主,对之进行刑事和民事处分。不下这种狠招,劳资关系无法调整。

第二个目标是通过城乡合作,让专业农户逐步转变为中产阶级。今后几年里,按照十七届三中全会关于农村土地改革的意见完成一轮法律修订工作后,可以考虑适度开放土地抵押市场,允许农民宅基地永久使用权自由买卖,允许农民“带地进城”。还要统筹城乡建设用地,积极开发我国浅山地带的建设用地资源。多数中国家庭,例如70%,能不能有自己的独栋房子?乍看不行,因为大家以为中国缺地。其实,中国多的是山地、荒地、丘陵、滩涂等农业利用价值低的土地。但我们的制度把这类土地排除在住宅用地之外了。优质耕地极度短缺,但因为商业开发成本低,我们的政策给商业集团开了绿灯,于是,城市大量蚕食优质耕地,也因此我们在昂贵的土地上建造低成本的房子。只有极少数富豪明星在市区拥有昂贵的独栋房屋。中国的两极分化由土地政策显化为现实的存在,必须改政策。一方面,要对优质耕地一寸一寸地计较,让平原地区的城市走内涵扩张的道路;另一方面,要让中国人在农业利用价值低的土地上建造相对昂贵的房屋,给山区、丘陵地区的城市更大的扩展空间。可以在浅山区发展别墅式住房,而禁止在平原地区发展低密度住宅区,特别要禁止在平原地带建造别墅式住宅。保守估计,仅仅利用浅山区的村庄用地,如果规划适当,就可改造或建造5000万左右的独栋房屋。如果再利用一些不适合农业生产的其他类型土地,再建造1亿独栋房屋也不会有问题。加上农民的独栋房屋,全国70%左右的家庭拥有独栋房屋,不是一个梦想。此举会使留守农村的专业农户的村庄建设用地增值,帮助他们进入中产阶层行列。

第三个目标是实现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包括建立城乡居民统一的社会保障制度,也包括城乡主要基础设施建设由公共财政统一负担。从局部地区的经验看,城乡社会保障制度的统一并非难事。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农村水电路气的骨干设施都应由政府提供。

责任编辑:郑瑜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