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当下为基点的文化自信尚未普遍形成
然而,应当看到的是,文化自信虽以对优秀传统文化自信为重要内容,但其基点却应牢牢地立在当下。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毛泽东强调“尊重自己的历史,决不能割断历史”,但也特别指出,“这种尊重,是给历史以一定的科学的地位,是尊重历史的辩证法的发展,而不是颂古非今”,“对于人民群众和青年学生,主要地不是要引导他们向后看,而是要引导他们向前看”。可见,毛泽东明确提出了如何处理文化自信,文化发展中古与今、传统与当下的关系问题,其核心思想便是文化的发展既要尊重历史,更要立足当下。
将文化自信的基点立于当下,是文化创新发展的内在要求。增强文化自信,并非为了文化上的自我情感满足,而是为了更好地凝聚当下文化发展的精神力量,承古开今,推动新的文化创造,成就新的文化业绩。在文化发展中,只有现实的、生动的当下实践,才是唯一的活水源头,才是历史与未来、本土与外来的交汇点。优秀传统通过当下的转化而得以新生,美好未来通过当下的实践而得以奠基;外来影响通过当下的消化而得以择用,本土特性通过当下的创造而得以弘扬提升。只有立于当下的文化自信,才是核心性的文化自信。如果缺乏立于当下的文化自信,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将会流为思古之幽情,成为无力应对现实和外来文化冲击而只能暂避一时的“精神慰藉所”,创造未来新文化的自信与活力也将会因缺乏当下的根基而无以真正挺立和激活。古往今来,大凡处于文化强盛时期、立于文化发展制高点上的民族和国家,无不表现出对当下文化及其发展的高度自信。
当前,以当下为基点的文化自觉自信还未普遍形成。如,“现在讲中国传统文化,一些人只讲孔孟,或者大多讲到两汉唐宋明清文化,而对近现代历史文化、对红色革命文化,却视而不见或少有提及”;学术研究中,一些人“对本土思想资源的强调,往往只是对于中国古代思想资源的‘回忆’……强调古代观念的超前性和对于现实问题的针对性”,“认为中国古代的思想潜在地蕴含着解决现实问题的真理性判断”而回避“中国当下的经验和对这种经验的创造性思考”。正因如此,在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进程中,如何不断推动以当下为基点的文化自信的普遍增强,便成为深入研究的重大课题。
形成和强化人们对当代中国先进文化的自信
增强以当下为基点的文化自信,就是要形成和强化人们对当代中国先进文化成就、文化创新创造能力与文化发展前景的自信。迎着新中国成立的曙光,毛泽东曾经深情而又豪迈地宣告:“近代世界历史上那种看不起中国人,看不起中国文化的时代应当完结了。伟大的胜利的中国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大革命,已经复兴了并正在复兴着伟大的中国人民的文化。”我们在文化建设中有过凯歌行进,也步入过误区徘徊,当下正以新的文化自觉推进文化强国的进程。60多年来我们所取得的文化建设成就,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成就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作为发展进步的思想条件、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撑,推动当代中国经济社会的整体发展,作为物质实践的精神成果深深地融入社会主义建设成就的各方面。对这些文化建设与发展成就的自信,是以当下为基点的文化自信的重要内容。此外,还要看到,在当今世界文化发展的总体格局中,中国文化还并未处于强势地位,仍然面临着诸多发展难题。对此,提升中国文化在当今世界文化发展总体格局中的影响和地位,最根本的是要依靠生生不息的文化创新和创造。既看到我们在文化创新创造方面的任重道远,又对我们实现文化创新创造持有充分的勇气和自信,这同样是以当下为基点的文化自信的重要内容。
推动以当下为基点的文化自信的普遍增强,是一个系统、渐进的过程。在这一进程中,需要进一步加强对当代中国文化发展历史与现实的梳理和研究,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充分展现新中国成立以来在文化建设领域所实现的新发展、取得的新成就;需要进一步加强对当代中国文化元素、文化形象、文化符号的研究和宣传,让当代中国的新文化得以借助贴切有形的载体获得精细的传播、明晰的展示;需要进一步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和践行,以高度的价值自信支撑文化自信。更为关键的是,需要以改革创新的精神推进文化的大繁荣大发展——因为只有文化创新发展的新实践,才能最终练就人们文化自信的新品质。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