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工业化进程中面临的主要矛盾

我国工业化进程中面临的主要矛盾

2005年11月03日

衡量工业化的水平主要通过人均GDP、非农产业产值比重、非农产业就业比重和工业结构水平4项指标。

——从人均GDP指标看,到2005年末,我国人均GDP将达到11400元,按现行汇率换算,为1400美元,处于工业化进程中的第二阶段。

——从非农产业产值比重指标看,2005年非农产业增加值比重为85.1%, 农业增加值比重为14.9%。如果按这个指标来衡量,中国工业化的程度已越过了工业化的中期阶段。

——从非农产业就业的比重考察,2005年非农产业就业比重为53.9%, 仍未达到钱纳里模型工业化中期第一阶段在非农产业就业不低于56%的水平。如果按工业化中期第二阶段非农产业就业比重达到71%的一般模式标准衡量,当前我国非农产业的就业比重还处于较低的水平。

——从工业结构水平看,“十五”期间,由工业结构变动所反映的工业化进程仍然处于重化工业快速发展的阶段,并处于高加工度重化工业比重不断提高的时期。

一、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的任务艰巨

——农村潜在的剩余劳动力总量达1.8亿以上,也即到2020年,平均每年大约有1000万人需要从农村中转移出来

——农民向城市和非农产业的转移仍然是不稳定的,离乡并没有真正的离土,离乡也并没有真正融入城市。转移出来的一亿多农民,大多是游离于乡村城市、农业和非农产业之间的群体。

——我国2004年农村外出务工劳动力11823万人,农村外出劳动力占全国农村劳动力的比重为23.8%。2004年农民工年均外出务工时间为8.3个月,外出务工时间在6个月以上的农民工占81.3%,2003年和2004年分别有8838.6万农民工和9612.1万农民工,虽然被统计为城镇常住人口,但不是真正意义的城镇户口居民,不能够与这些城镇户口居民享有同等的社会保障、医疗和教育等服务。这些人口虽被统计但并不是真正意义的城市化人口,有人称之为“待城市化人口”。这些庞大数量的“待城市化人口”的存在,意味着我国按照城镇常住人口计算的城市化率“虚高”。

——对进城务工的农民,应当为他们建立失业、养老和医疗保险基金,纳入城镇社会保障范围。跨地区流动的农民,用工企业应当为务工农民建立失业、养老和失业保险,并能够跨地区兑现的个人帐户,以解决离开土地的农民的失业、养老和医疗保险的后顾之忧。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的稳定转移。

二、如何解决能源、原材料等资源性产品供给不足的矛盾?

我们必须找到这样一种途径和方式,即在人均占有的水平不可能达到发达国家水平的条件下,使我国十几亿城乡居民能够过上比较宽裕的小康生活。

如何解决能源、原材料等资源性产品供给不足的矛盾?有一种主张认为,资源性产品供不应求是个价格机制问题。只要提高能源、原材料价格,或者由市场自发调节其价格,就会抑制需求,使供求关系自动地达到平衡。第二种主张认为,在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我们可以通过大进大出,进口能源、原材料来弥补国内资源性产品供给不足的缺口。

但无论是价格上涨还是扩大进口都是有约束条件的。当国内能源、原材料价格超过国际市场同类产品价格时,将会使我国工业的生产成本大幅度上升,进而影响到我国出口产品的竞争力;扩大能源、原材料的进口,无疑是解决国内资源不足的重要措施,但它要受到国际政治的经济环境变化的制约,特别是国际市场能源原材料供求关系变化的影响。

三、工业技术创新的战略性目标是什么

——发展中国家工业技术进步不能长期建立在以市场换技术的基础上,因为你所换到的技术永远是第二流或第三流的技术。发达国家为了通过技术垄断实现超额利润,在技术转让时,必然要“留一手”。即使是跨国公司的技术研发实行本土化策略,不仅利用了发展中国家廉价的、高素质的科技人才,而且技术的所有权仍然控制在跨国公司手里。

——与工业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已主要不是工业生产规模和产品产量方面的差距,而是工业经济结构、生产技术水平和产业组织方式上的差距,是研究与开发投入水平和科技成果转化能力方面的差距。推进工业技术创新是缩小这种差距的根本出路。

第一,中国作为一个大国,要在20年内全面实现工业化,既要发挥劳动力资源丰富的比较优势,继续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同时也要不失时机地推进产业升级,增强资本密集和技术密集型产业的竞争优势。 

第二,我国人口众多但资源有限,在这种条件下

责任编辑:冯句青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